心血管系统的老化一般从30岁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心脏重量逐渐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0~1。5g,30岁为240g左右,60岁可增至300g。部分老人的心脏可萎缩或保持不变。心脏随着老化进程,心肌逐渐萎缩、脱水,心瓣膜钙化,心脏变得肥厚硬化,弹性降低,这些变化使得心脏收缩能力减弱,不仅心跳频率减慢,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也会减少。心输出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到80岁时其功能减退约为35%。心输出量降低,机体组织及心脏供血不全,特别对心脏本身的供血不全,加速了机体的老化;同时输送到各器官的血流量也减少,供血不足则会影响各器官功能的发挥。
另外,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系统老化的又一重要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降低,动脉硬化逐渐加重,从而使机体主要器官——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导致相应功能障碍,还会引发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时,就会引发冠心病。
(二)呼吸系统:主要包括肺脏和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与骨骼的功能变化
老年人的肺泡总数逐年减少,肺组织萎缩,柔软性和弹性减弱,膨胀和回缩能力降低,呼吸效能降低。另一方面,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脊柱后凸,肋骨前突,胸腔逐渐趋于桶状,加上呼吸肌肉收缩力减弱,限制了肺脏的呼吸运动,造成肺通气不畅,呼吸幅度变小,肺活量下降。一般人到70岁时,肺活量可减少25%,气体交换减少,换气效率降低,所以老年人从事强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老年人的呼吸功能明显退化,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减弱,造成一定程度的缺氧或二氧化碳滞留现象。气管、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呼吸道自卫能力降低,因而容易发生肺气肿呼吸道并发症,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
(三)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和胃肠的功能变化
1。口腔:老年人齿龈萎缩,牙齿组织老化,容易松动脱落。牙釉质逐渐丧失,容易磨损,导致龋齿、过敏。舌和咀嚼肌发生萎缩、运动能力减弱,咀嚼无力,碎食不全,使食物咀嚼时难以搅拌均匀,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影响食物消化。口腔内的唾液腺逐渐萎缩,分泌功能下降,唾液的分泌减少,消化酶等含量降低,加重了下消化道的负担。
2。食管:由于食管肌肉萎缩,收缩力减弱,舒张幅度变小,使食物在食管内的蠕动幅度降低而使吞咽缓慢。
3。胃:胃壁的血管硬化使供血不足,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明显减少,消化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胃平滑肌随年龄增长而变薄或萎缩,收缩力降低,使胃蠕动减弱,导致消化能力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易患胃炎。
4。肠道:老年人小肠重量减轻,收缩蠕动无力,黏膜上皮细胞减少或萎缩,使小肠的吸收功能明显减退。随年龄增长,小肠腺也逐渐萎缩,小肠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水平下降,导致小肠的消化功能也显著降低。大肠黏膜萎缩,黏液分泌减少,平滑肌层萎缩,张力降低,肠蠕动缓慢或不蠕动,容易造成便秘。
5。肝、胆、胰腺:老年人的肝脏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血流量减少,肝细胞发生退行性改变,再生能力减退,合成白蛋白的数量减少,解毒功能降低。
胆囊及胆管黏膜萎缩,肌层变厚,弹性纤维减少,弹性降低,管壁松弛,导致收缩和排空能力减弱,胆囊充盈缓慢,胆汁黏稠,胆固醇增多,容易因胆汁积留而发生胆结石。
胰腺重量逐渐减轻,分泌功能下降,胰液分泌减少,酶量及活性下降,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胰岛萎缩,胰岛素的分泌量也随之降低,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四)运动系统:包括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功能变化
1。肌肉:随着年龄增大,肌纤维逐渐萎缩,数量减少,肌肉弹性降低,收缩力减弱,肌肉变得松弛,失去弹性,肌运动和腱反射减弱,使老年人动作缓慢,容易疲劳和腰酸腿痛,耐力减退,难以坚持长时间的运动。
2。骨骼:骨骼中的有机物明显减少,无机盐增加,致使骨的弹性和韧性减弱;骨外层变薄、强度减弱,内层的松质骨多孔,骨小梁减少变细,导致骨质疏松,容易出现骨折。
3。关节:关节逐渐发生软骨变性与骨质增生,关节囊和韧带因蜕变而僵硬,关节灵活性降低,活动范围减小,容易出现骨质增生、关节炎等疾病。
(五)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和胰岛等内分泌组织的
功能变化老年人内分泌器官的重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一般到高龄时,脑垂体的重量可减轻20%,供血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内分泌腺体发生组织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胰岛等激素分泌减少,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代谢水平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可使动脉硬化加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对外伤、感染等有害刺激的应激能力减弱;性腺萎缩常导致老年人更年期综合征的出现;胰岛β细胞的功能降低,以及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减少,可使血糖水平增高,易患糖尿病。
(六)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神经的功能变化
进入老年期后,人的大脑逐渐萎缩,脑重量减轻,脑细胞数相应减少,70岁以后老年人神经细胞总数减少达45%。老年人易患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供应区缺血。脑内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减少,引起记忆力减退。另外,老年人神经传导功能下降,传导减慢,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对温觉和痛觉的敏感性降低,感觉减退、迟钝甚至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这些改变标志着老年人的脑力劳动能力减弱,只能从事节律较慢的活动、负荷较轻的工作。由于神经中枢机能衰退,老年人变得容易疲劳、睡眠欠佳、睡眠时间减少。此外,由于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智力衰退还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七)感觉系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感官功能的变化
1。视觉:老年人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比较常见的是远视(即老花眼),主要原因是视觉感官的调节功能减退。此外,还会出现视野狭窄、对光亮度的辨别力下降以及老年性白内障等。
2。听觉:老年人对声音的感受性和敏感性持续下降,表现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
3。味觉:舌面上的味蕾数量逐渐减少,使得老年人味觉迟钝,常常感到饮食无味。研究表明,50岁以前味蕾数约为200多个,70岁时减少到100个以下。
4。嗅觉:老年人鼻内感觉细胞逐渐衰竭,导致嗅觉变得不灵敏,而且对从鼻孔吸入的冷空气的加热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容易对冷空气过敏或患上伤风感冒。
5。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皮肤内的细胞退化,老年人的触觉和温度觉减退,容易造成烫伤或冻伤。另外,痛觉也会变得相对迟钝,以致难以及时躲避伤害性刺激的危害。
6。其他:此外,老年人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也出现功能减退,容易因失去平衡或姿势不协调而摔跤,造成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