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人沟通技巧课程标准 > 任务二 学习人口老龄化理论(第2页)

任务二 学习人口老龄化理论(第2页)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老年人由于衰老,其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4)老化的心理学理论与沟通

根据老化的心理学理论,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时,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还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化的心理学理论为我们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指明了方向。人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当老年人对各种层次的需要有所追求,并逐渐得到满足后,才能保持老年人的良好功能状态,只有完全成熟的个体,并具有自主、创造、独立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体,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老年人属于成熟的个体,对高层次的需要更为迫切,成功老化的个体能获得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因此,当老年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需要鼓励老年人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格发展理论强调老年人常常用一定的时间和经历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进行自我整合,将其生命中发生的事情按时间顺序列出,并和过去的悲伤和懊悔达成妥协。因此,我们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常常引导老年人进行生命历程的回顾,使他们坦然地接受他们的存在,肯定自己的生命历程的价值,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的质量。

3。老化的社会学理论

老化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961年的“隐退理论”为标志。隐退理论从把个人作为解释的根源转为以社会制度作为解释的根源,而在1961年以前,社会学中老年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适应”这个概念展开,后来被称为“活跃理论”。活跃理论以个人作为解释的根源。这两种理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学者提出了替代“隐退活跃理论”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老化过程的理论观点,出现了老年亚文化理论、交换理论、现代化理论、社会环境理论、年龄分层和持续理论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标志性的理论有社会现象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理论,还有一个来源是老年政治经济学理论。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社会老年学家又试图运用批评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来进行老化理论的研究。

老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了解和解释了社会互动、社会期待、社会制度与社会价值对老化过程适应的影响。其涉及的理论有:隐退理论、活跃理论、持续理论、次文化理论、年龄阶层理论、老化的社会学理论与沟通。

(1)隐退理论

卡明(E。g)和亨利(W。Henry)于1961年提出了隐退理论(Diseheory)。该理论提出社会平衡状态的维持决定于社会与老年人退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彼此有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老年人本身衰老的内在要求。

隐退理论的前提表现为:隐退是一个逐渐进行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是双方皆感满意的,同时也是一种常规模式,所有的社会系统都有隐退的现象。由此可见,老年期是中年期的延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老年期的老人逐步进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功能发生改变甚至丧失,与社会的要求正在逐渐地拉大距离。因此,对老年人最好的关爱应该是让老年人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退出社会的舞台,不再像中年期或青年期那样去拼搏去奋斗。此外,一个社会要保持持续地发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地新老更换。当人们进入了老年阶段,就要像选手一样将社会发展的接力棒交给年青的一代,自己从社会角色与社会跑场中隐退出来。这就是成功老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种有制度、有秩序、平稳的权力与义务的转移。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安定与祥和,同样也是人类生命的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道理。据此理论可以指导老年人适应退休带来的各种生活改变。但是该理论的缺陷很容易使人将老年人等同于无权、无能、无力的人,使社会对老年人的漠视合情化、排斥合法化、歧视合理化。

(2)活跃理论

1963年Havighurst等提出活跃理论(ActivityTheory)。这个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的。社会活动是老年人认识自我、获得社会角色、寻找生活意义的主要途径。老年人若能保持参与社会活动的最佳状态,就可能充分地保持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动,更好地促进老年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年人常常有一种“不服老”的情怀。终日无所事事对他们来说不是享福,而是受罪。因此,老年人仍期望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维持原有角色功能,以证明自己生活的价值,而失去原有角色常常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和意义。活跃理论建议个体社会结构所失去的活动必须被新角色、新关系、新嗜好与兴趣所取代。所以,如果老年人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贡献自己的才能,其晚年生活满意度就会提高。有关研究也证实了老年人参加自己有兴趣的非正式的活动,比参加许多工作更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活跃理论也有其缺陷,它没有注意到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老年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要求是不同的。同时,活跃理论也没有注意到年轻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的差别,这两个年龄组的老年人在活动能力和活动愿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3)持续理论

持续理论(uityTheory)是1968年en等人提出来的。持续理论的出现弥补了活跃理论和隐退理论的不足,持续理论更加关注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它是以个性的研究为理论基础。该理论主要探讨老年人在社会文化约束其晚年生活的行为时,其身体、心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适。根据该理论,个体在成熟过程中会经历个人及人际关系的调适,表现出有助于调适过去生活经验能力的行为。一个人的人格及行为特征是由其环境影响与社会增强相结合所塑造出来的。en认为人的人格会随着老化过程而持续地、动态地改变,如个体能适时地改变人格,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则能较为成功的适应老化过程。有些纵向性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常有的人格行为,可能是一种适应年龄增长后,人格改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老年人会觉得自我精力、自我形态以及性别知觉降低。男女角色似乎对调:男性较倾向于被照顾、忍耐的角色,而女性则扮演了较具领导性的角色。

人的生命周期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性,老化是人的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老年人适应发展状况的结果,而发展状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老年人适应结果的不同。因此,持续理论承认每个老年人都可能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为持续理论赢得了一席之地。

(4)次文化理论

1962年,美国学者罗斯(Rose)提出了次文化理论(SubcultureTheory)。次文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与主流文化的不同。老年人作为一个在数量上越来越大、社会影响上越来越强烈的人群,必然会形成具有特殊色彩的文化现象,以此与青年人或中年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老年次文化。老年人拥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范畴,就像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于主流人群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是自成一体的文化团体。在这样的文化团体中,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过去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健康状态或患病情形等认定的。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这类次文化团体也随之壮大,许多相关的组织也随之设立,如我国的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俱乐部等。该理论还指出:同一文化团体中的群体间的互相支持和认同能促进适应成功老化。

老年人本身已经与主流社会产生了疏离,过分强调老年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唤醒社会对老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但也可能会将老年人进一步从主流社会推开,加剧老年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

(5)年龄阶层理论

年龄阶层理论是1972年美国学者赖利(M。W。Riley)等人提出的。年龄阶层理论利用了社会学中阶级、分层、社会化、角色等理论,力图从年龄的形成和结构等方面来阐述老年期的发展变化,它被认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较全面的、颇具发展前景的一个理论。这一理论的观点是:同一年代出生的人不但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还拥有相近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社会经历;新的年龄阶层群体的不断出生,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因而对历史的感受不同;社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及其扮演的角色被分为不同的阶层;每个人都是从属于一个特定的年龄群体,随着他的成长而不断地进入另一个年龄群体,而社会对不同的年龄群体赋予了新的角色,寄托了新的期望,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变化必然会随着所属的年龄群体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人的老化过程与社会的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所以老年人与社会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同一年龄阶层的老年人之间会相互影响其老年社会化过程,使得老年人群体间拥有了某些特定的普遍行为模式。年龄阶层理论告诉我们老年人的人格与行为特点是一种群体相互影响的社会化结果。

年龄分层理论,注重个体动态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历史变化,但在这两点上似乎都太强调正统性和统一性,而对个体性和差异性很少关注。年龄分层理论可以解释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但对于同一个年龄层中的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却缺乏解释。

(6)老化的社会学理论与沟通

老化的社会学理论帮助我们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这个角度去看待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老化的社会学理论中,影响老化的因素有人格特征、家庭、受教育的程度、社区规范、角色适应、文化与政治经济状况等。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社会学理论去帮助老年人度过一个成功而愉快的晚年。

我们可以根据隐退理论帮助那些正在经历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给予他们以支持和指导,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活跃理论则要求我们辨别那些想要维持社会活动角色功能的老年人,通过评估其身心能力是否可以从事某项活动,以帮助他们选择力所能及且感兴趣的活动。

持续理论可以让我们了解老年人的人格行为,通过评估老年人的发展及其人格行为,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协助老年人适应这些变化。

我们从次文化理论中认识到老年人拥有自己特有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特征,其沟通方式不同于年轻人或中年人。

年龄分层理论则指出不同的社会存在不同的阶级制度,由于阶级制度的不同,社会对老年人的角色期望与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评估老年人的基本资料与成长的文化背景,在沟通中才能适应其个性化特征。

在进一步对老化理论的研究、认识和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时代赋予的意义,文化的差异以及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化的相关理论,还必须知道各种老化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在与老年人的沟通过程中,要慎重考虑应该选择用何种理论作为沟通活动的指南,不同的老年人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导,促进其成功地老化。此外,在实际的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收集资料来验证各种理论的实用性,使各种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二、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简称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它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1。老年人口的绝对增多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