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满足感与幸福感
满足感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满足达到某种精神或物质层面的需求后,大脑所回馈的类似奖赏的终极美好感受。可以说它就是欲望的终点目的地。一个欲望的完成反馈一个满足感。它可以是附加产品,但也可以成为最终极的追求产品。满足感既然是一种心理感受,就必然会根据个体需求程度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有一位失能的孤寡老人,进入某养老机构之前,穿不暖吃不饱,全靠左邻右舍接济度日,经社区领导与某公办养老机构联系后入住。入住某养老机构以后,护理人员细心周到的护理,机构提供的可口的饭菜,温暖的衣被,一下子就把老人的心填得满满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
(3)优越感
优越感是一种自我意识,大多数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优越感,比方说职业优越感、长相上的优越感等。一般指自以为在生理方面(体形、相貌或体力等)、心理方面(智力、知识、技能等)以及其他方面长于别人、强于别人的心理状态。
在这里,所讲到的优越感,是指养老机构中有的老年人所特有的一种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对老年人的养老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这里,将优越感归纳于机构养老老人正性的心理变化特征。
为什么养老机构中有的老年人会有优越感呢?因为现阶段,养老资源的缺乏,养老床位与老人的供不应求的现象,将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都推向了家庭与社区。能住进养老机构,特别是能住进综合性的优质养老机构的老人在老年人中占有的比例极少。因此能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都可以认同他们的优越感。优越感的产生会让老人更加珍惜稀有的养老资源,更加顺利的融入机构养老的生活中去。让他们自觉地去改变自己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
有一位老人,他的孩子们都很忙,无暇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老人在家倍感孤独与难受,平常就时不时地向孩子们发发小脾气。于是自己就想去养老机构过集体生活,一方面可以有新朋友,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孩子们的压力。但是自己看得上的养老机构床位非常紧张,自己跑了很多次,排了好久的队才获得一个床位。老人接到养老机构可以入住的通知后非常高兴,很快就入住了。虽然养老机构中同室老人有些缺点,但老人觉得自己能入住这个心仪的养老机构已经比很多老人都幸运多了,因此倍加珍惜这个床位,让自己尽快适应养老机构中的集体生活。
(4)自我实现与成就感
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成就感是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老年人由于退休,离开了人生的核心舞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受到了限制而感到无用、失用、被社会抛弃。当老人来到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中为他们搭建了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体现了生命的意义。
某养老机构中,一年一度的晚霞艺术节让老人们倍感兴奋,早早就准备了才艺以在艺术节的舞台上一展风采。有的老人还因为没有机会展示而伤心流泪。
(5)爱与被爱
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来自不同方面的关心与爱护,子女的探视、机构领导的关心、服务人员的嘘寒问暖、医务人员的巡诊、老人间的相互问候、青年志愿者的关爱等都会让老人感到自己被爱包围。同时,老人在养老机构中养老也会减轻其孩子们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也是老年人对孩子们爱的体现;养老机构中老人间的相互照顾与关爱,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尊重与爱护,对养老机构的珍惜与爱护体现了老人们的一种无私的大爱。爱与被爱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的调研过程中,养老机构中很多老人被问及:“您的孩子们经常来看您吗?您想孩子们吗?”很多老年人都会这样说:“孩子们忙,不需要他们经常来看我们,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我们不想他们。”但是,很多人没有看到,当然也没有体会到,每逢节日的时候,多少老年人嘴上说不用来看他们,但他们渴望被亲人看望的眼神暴露了他们思念亲人的心理。这就是爱,同时他们也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
2。负性心理变化特点
(1)渴望亲情
老年人无论是自愿或者非自愿来到养老机构,都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养老机构制度的遵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建都需要让老人去学习、去适应,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差的老人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会感到没有安全感,渴望亲人的帮助与关爱,渴望在亲情中找到安全感。
有一位轻度老年痴呆老人,入院时家属介绍,老人在家里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偶尔需要提醒一下。老人入院后不久护理人员就发现老人悄悄哭泣说要回家。问她原因才知道老人的生活能力很差,饿了不知道在哪里吃饭,想上厕所不知道怎么上,自己的衣服不知道放在哪里了,手脏了怎么办呢?这里一个人都不认识害怕走丢了。
(2)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
有一部分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时候,对养老机构有抵触情绪,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都是孤寡老人或者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这种想法让老人感觉自己很没有自尊,怕被别人瞧不起,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为了让别人瞧得起自己,处处都会表现出“逞强”现象,高估自己的能力,常与其他老人或工作人员发生争执。有的老人怕养老机构提高自己的护理等级增加费用,但又不愿表现出不愿花钱的心理,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让护理员做,自己最终做不好但还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做好。
有位老人入院时,当看见评估人员对其评估时,立即表现出十倍的精神状态,说话声音洪亮、铿锵有力,走路时气势雄伟,问起生活起居都被告知完全自理。入院后,才发现老人的生活能力与生活习惯都非常差。当护理员为其提供服务时,老人总是说不用,我自己能做。但最终自己没办法做。
(3)被抛弃感
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希望身体能够得到康复后再次回到家里。他们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完全依靠外界的帮助,入住养老机构以后再回家的机会非常少,当他们想家,想回家而被拒绝的时候,被抛弃的感觉便会非常强烈。
有位老人入住某养老机构两个月后想回家小住几天,当老人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孩子们后,孩子们经过商议最后决定没有能力接老人回家住几天。从此以后老人情绪低落,拒绝进食,甚至打110报警,声称孩子们抛弃自己,虐待老人。
(4)排斥与抵触
一方面,失能失智老人不能决定或不能表达自己进与不进养老机构的愿望,只能被动地接受入住养老机构,当孩子们违背老人的意愿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养老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可能觉得这是在为老人着想,是尽孝,但老人可不这么想,他们会认为,现在他们不中用了,你们就嫌他累赘了,迫不及待地把他送走。这样的想法让老人在养老机构中产生排斥和抵触的心理变化,因此护理人员的服务过程中表现出拒绝与不配合。
有一位失能且中度失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时被动接受家人的安排。入住后,护理人员给他喂水时,老人一挥手就把水杯打翻,直向护理人员吐口水,护理人员认为老人有精神症状,对她们有攻击行为,拒绝护理该老人。管理人员经过仔细地观察与沟通后发现了老人的心理与行为属于抵触与排斥的情绪所导致。
(5)被束缚感
老人进入养老机构以后,都要学习和遵守养老机构的规章制度,适应养老机构的工作流程,很多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会有被束缚的心理,他们总想寻找机会挣脱这种束缚,重新找回家庭中的“自由”感。
有一位轻度失能失智的老人,入住某养老机构时,家人与养老机构签订了不允许老人外出的协议,按照规定,养老机构就没有向这位老人发放出门卡。几天过后,这位老人想去大门外看看,被门卫拦了回来,老人为此深感不满,吵着嚷着要出去,天天缠着管理人员给他开请假条。甚至撒泼打滚,风雨无阻。
(6)焦虑与抑郁
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以后,由于养老机构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有的老年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以及打发空余的时间,失望落空感油然而生。虽然身边来来往往很多老年人,但有的老人不善于结交新朋友,孤独落寞感觉往往会加剧,因此常常容易出现无故发怒,夸大自身疾病,甚至出现疑病倾向或导致焦虑、抑郁状态。
有一位老人,入住某养老机构以后,从来就不与其他老人说话,也不与其他老人休闲娱乐,不参加任何的活动,每次看见她的时候都是形单影只地独自看风景。更换房间后行为异常,老人常喃喃自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7)恐惧不安
养老机构中,失能失智老人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和环境,本来就没有安全感,当他们面对疾病和死亡时便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与不安的状态。
失能失智老人常常会将上肢紧紧抱于胸前,下肢弯曲、蜷缩于腹部,抓住什么东西就不放,颤抖等这些就是常见的、典型的没有安全感、恐惧不安的表现。
(8)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