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五掌握说的技巧
案例呈现
杨奶奶,79岁,听力下降,性格有点倔强,脾气有点怪。如果早上十点钟还有人问她吃早饭没有,她会说:“你认为我很懒吗?这个时候还没吃早饭。”如果十二点以前有人问她吃中午饭没有,她会说:“你认为我是猪吗?整天只知道吃,离吃午饭的时间还早得很呢”。人们担心她听不见而大声地与她说话时,她会说:“我又不是聋子,说那么大声干什么?想吵架吗?”声音小点的时候她又会认为是不是有人在说她的坏话,怕被人听见了。面对这样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说话呢?
知识准备
一、语速与声音
在与老年人进行说话的过程中,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只是能让听者理解你说话的内容,但并不一定能达到你说话的目的。具体说来,当你要强调一件事时,你的语速不可过快,即使你的普通话相当流利,你应该在重点强调处提高语气、放慢语速,这样听者才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另外就是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语速也是不一样的,在与老人说话的过程中,语速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使对方更能领会你说话的意思。
另一方面,大多数老年人的听力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减弱,在与老年人说话时,我们说话的声音要比与年轻人说话的声音高一些,洪亮一些,但需要在大声的说话中加入委婉、关切以及接受的元素。这样就不会让说话显得生硬、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说话的时候要注意,温和的面部表情、柔和的肢体语言。
比如,邻居家有一对老夫妇,平常总听到其子女吼话,但老人家总是笑眯眯的,显得异常慈祥与温和,外人总觉得其子女对老人不好,这么好的老父母怎么舍得大声地呼来喝去呢?经过近距离的接触我们才发现,这对老夫妇听力很差,又不愿意佩戴助听器,需要大声说话老人才能听得见,其子女也非常的温和,虽然和老父母大声地说话,但表情总是带着微笑,一举一动中尽显着对老人的关爱与呵护。
二、适宜的称呼与距离
老年人由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的曾经可能在权力的核心位置、有的可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可能是专家、有的可能是教授、但也有的可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现在他们虽然已经退出了权力的舞台,但昔日的风雨仍是他们的美好回忆。当我们在与老人说话的时候,适宜的称呼可能会唤醒老人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激发他与你沟通的热情。
在普通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强调交流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同的距离代表着不同的人际关系。但是在这里我要说,我们在与老年人说话的过程中,与老人的距离要视老人的状况而定,当老人的听力、视力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像与年轻人说话一样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但是当老人的听力、视力有损伤的时候,这时在与老人说话,要尽量地靠近老人,有时可能还要俯在老人的耳朵边上说话,有时要面对老人,让他们看清楚你美丽的微笑、听清楚你关切的话语,给他们带去温暖与希望。说话时拉近与老人的空间距离但并不是没有距离,没有距离的说话也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另外在与老人说完话之后,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实例:在一个家庭中、爷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婆婆还基本能自理,但是也不能照顾爷爷的日常生活起居。这种情况下,子女就为老人请了一位女保姆,保姆每天照顾爷爷的饮食起居,夜间也住在爷爷房间以方便照顾老人翻身和大小便。刚开始的几天,婆婆还能接受,但是几天过后,婆婆不高兴了,无论如何都不让保姆工作了。
三、简洁与重复
老年人由于其衰老,其听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因此在与老人说话时,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并予以重复,这样有利于老人听清楚、有利于老人记忆与理解。
四、恰当的赞美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老年人也是需要赞美的,因为赞美他人能满足人们的自我,如果你能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美国的一位学者这样提醒人们:努力去发现你能对别人加以夸奖的极小事情,寻找你与之交往的那些人的优点,那些你能够赞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种每天至少五次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习惯,这样,你与别人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睦。
古时有一个说客,当众夸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一愿,要将一千顶高帽子戴给我最先遇到的一千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一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的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持胡须,扬扬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刚刚送给先生你了。”
这只是一则笑话,但它却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外,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
五、把逆耳的话说好听
1。明褒暗贬。例如,有一位老人,喜欢把剩饭倒在窗台边喂鸟,剩饭常常掉落在楼下住户的窗边,常常让楼下的住户非常恼火。一天,我们无意中又碰到他正往窗边倒剩饭的时候,我们微笑着对老人说:您真是一位有爱心的爷爷啊,经常都喂外面的小鸟,我们都非常非常的敬重您。这时老人非常的高兴。紧接着我们又说:但是爷爷,您倒在窗边的剩饭都掉到楼下婆婆家里去了,她天天打扫,非常辛苦,最近都生病了。哦,爷爷忽然醒悟,腼腆地说,以后不把剩饭倒在窗户边了。
2。有“难”同当。有一位刚刚担任差班班主任的老师,开学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放牛班、垃圾班,我很生气!我们班的同学,有热情,有爱心,为什么会被人叫成垃圾班?不就是每次考试平均分比别班差一点点吗?我不愿意再受这种侮辱,我们一起脱掉这个枷锁,好吗?”
3。代人受过。举例:有位老人总是不喜欢整理房间,房间里经常都是乱糟糟的,护理人员给他整理好了后,一会儿又被他弄得乱糟糟的。有一天,科室领导去了他的房间,和蔼地说:“爷爷,领导们都说我们科室脏乱差,老人的房间一个比一个乱,这都是我的管理不善造成的,我去向领导背书去。”老人听了非常过意不去,自觉地把房间整理了。
提意见时先提供假设,在向老年人提意见时,如果你直接说“这样不好”不如说“如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为他们提供一些假设、意见,比直接而生硬地提意见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样的意思,只是换了不同的说法,结果就截然不同。
六、根据老人的特征进行相应的说话
在与老年人说话的过程中,要抓住老人的特征进行交流,会显得更有针对性。俗话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碰到什么样的老人咱们就说什么样的话。说话时要看老人的性格和性别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心理需求来确定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某人是个爱说奉承话的人。
一日,四个人到他家做客,他分别问他们是如何来的。
A说:“我坐轿来的。”
他说:“威风、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