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人沟通技巧和方法 > 任务三 了解老年期的心理特点(第1页)

任务三 了解老年期的心理特点(第1页)

任务三了解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案例呈现

“我刚才放哪里了,好像就在这儿啊?”张大爷着急地在房间里转悠,原来是刚刚戴过的老花镜想不起来放到哪里了。这种事这两年在张大爷身上已经司空见惯了,记忆力的下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

知识准备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使某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出现下降、衰退,而另一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仍趋于稳定,甚至产生新的适应代偿功能。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是指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变,包括感知觉、智力和人格特征等。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学习能力或实践经验获得的能力。老年人在限定时间内加快学习速度比年轻人难,老年人学习新东西、新事物不如年轻人,其学习也易受干扰。人的智力与个体因素(如遗传、身体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文化水平、职业等)有密切关系。

2。记忆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逐年下降的。但下降的速度并不一样,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也因记忆过程和个体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人的记忆以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辨认能力尚好,回忆能力较差,表现在能认出熟人但叫不出名字。老年人靠理解意义保持的记忆较好,对于自己理解的材料的识记与青年人相比,没有多少差别;但机械记忆(如人名、地名、数字等)不如年轻人,对自己不理解的材料或无意义联系的材料记忆能力下降。另外,老年人在规定时间内速度记忆衰退。从提取过程来看,和回忆相比,老年人的再认能力下降得不是太多。老年人可以“知道”很多事情,只是不能很快把这些事情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如果给他们一些提示,或者时间长一些,他们就能想起来。记忆与人的生理因素、健康、精神状况、记忆的训练、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3。思维的变化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高形式,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思维过程是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无论在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都对老年人产生了影响,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4。人格的变化

人到了老年期,人格(即人的特性或个性,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倾向性、价值观、才能和特长等)也相应有些变化,如对健康和经济的过分关注与担心所产生的不安与焦虑,因各种能力下降产生的保守,因社会交往减少造成的孤独,因把握不住现状而产生的怀旧和易发牢骚等。这些变化是由于人的生物学老化,老年人“自我老化”,脱离社会,交往减少以及社会家庭等因素造成。所以,和睦的家庭、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基本保证。

5。情感与意志的变化

老年人的情感和意志过程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老化过程中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的变化所造成的,并非年龄本身所决定的。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期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2。社会地位的变化

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均会促使身体老化。

3。家庭人际关系

离退休后,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由工作场所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对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

4。营养状况

营养物质是维持人体组织与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必需的,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更需要充足的营养。当营养不足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症状。

5。体力或脑力过劳

体力及脑力过劳均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易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6。疾病

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死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因此,为了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加强锻炼以减慢各种生理功能老化,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坚定信念,培养情操,合理安排生活等都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