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园长指导班级工作 > 第一 园长指导教师学会沟通(第1页)

第一 园长指导教师学会沟通(第1页)

第一节园长指导教师学会沟通

一、为教师搭建现代化沟通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空间意识增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等形式,电子邮件、网上家访、微信、QQ沟通等成为家园沟通的新载体,成为当今幼儿园工作的主流。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多人聊天和讨论,增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幼儿教师主动地用多种形式与幼儿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向家长宣传、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并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让幼儿身心健康进一步得到发展。

家长工作的开展需要投入经费,根据幼儿园不同的性质和办园水平,经费的投入也是不同的,园长可以建立家长工作专用款项,实行专款专用。要确保家长工作有效开展,就应该建立家长工作的专用款项。对一些条件有限的幼儿园,园领导和教师要积极思考,采取其他的办法进行弥补,如对一些没有经费开设网站的幼儿园,为了增强家园互动,可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在强调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通过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促进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幼儿园应重视家长工作的开展问题,使家长工作朝着更规范、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以媒体平台为载体实现家园“速”沟通

1。开通校园短信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幼儿园既可以方便地向家长和教师群发短信,告知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把幼儿在园的点滴表现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及时地掌握幼儿的基本动态。另外,家长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学校和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仅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解决幼儿在任何时刻出现的问题,又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及时捕捉到各种教育契机,共同分享幼儿身上随时出现的亮点所带来的喜悦。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信息化桥梁,校园公共短信平台的使用,弥补了校园网和QQ群等沟通渠道必须依赖网络和缺乏实时性的局限,使不习惯使用电脑或没有电脑的家长们也能便利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对学校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2。互动网络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现在网络技术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而且很多家庭都用电脑这个网络平台进行联系和交流,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教师平时的工作也很忙,所以和家长交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而且有这么多的家长,一下子要交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网络成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设立班级论坛、班级QQ群,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家长可进入班级,了解幼儿在园情况,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对话、了解园内外幼教新动态、园所教育教学近况、家长热点话题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操作,及时与家中备有电脑的家长进行沟通。

3。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使家长的角色定位由被动者变成主动者,同时,消除教师对家园联系的担心和排斥,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家园共育的持续性和规范化得到保证。另外,要消除时间、地点的局限和内容、形式的束缚,使双方之间的反馈更及时,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理解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深厚,目标更加一致,配合更加默契,家园共育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搞好家园沟通,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幼儿园园长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整个幼儿园愉快的氛围,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信任感,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愿意与幼儿园的教师沟通情况并与教师相互配合教育幼儿。幼儿园的一系列措施帮助教师与家长间架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为家园沟通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媒体平台为中介塑造师德“美”无瑕

随着网络的无处不在,微商信息已悄然浸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在幼儿教师这个群体中悄然流行和兴起。作为管理者,每日微信朋友圈的内容除了老师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分享、孩子每天精彩生活,也悄悄增加了微商的宣传:衣服、帽子、围巾、内衣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化妆品、日用品应有尽有。

据了解,幼儿园老师做微商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们常常以为是利用8小时之外,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开微店、做微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工具作为平台,在朋友圈不断刷屏,有时候同一个微信会刷很多遍,为亲朋好友介绍各种产品,拉代理、扩下线,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对此,作为管理者该怎么办呢?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管理者发现此现象,就需要彻底解决,这不仅是单纯的讨论,更是有关师德行为的探讨。作为园长,看到这样的报道,又了解到自己幼儿园也有教师做微商,你又怎么管理怎么指导呢?

第一,根据社会现象,引发教师的讨论,达成自我认知!回答几个问题:做微商真的不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吗?你对班中的小蕊观察过几次?她今天做了什么?你今天怎么评价她?你今天刷了多少次微信?你做了什么有价值的记录?几组问卷就可以让教师做出自评:我关注课程的时间有多少?我关注孩子的时间有多少?我关注材料的时间有多少?我思考班级的变化创新的有多少?

第二,亮明园长的观点,让教师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岗教师是具有职业道德素养的老师,“无瑕的师德”上不能存在“买卖”二字,这不仅让家长陷于尴尬的境地,也让为师者蒙羞。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选择了教师的行业,就等于选择了道德层面上完美的自己。

第三,完善幼儿园的制度要求,明确自己的做法。幼儿园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在新的时期,社会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可以落实在“创新”层面,从方式方法的创新上支持国家的主流声音。但是在“创业”方面,应固守本行,有专业的“工匠”精神,让教师工作成为自己的主业。园长应完善园所规章制度,让每一位老师明确幼儿园的立场和做法,让网络平台成为家园沟通的渠道,而不是服务于一己私利的商业平台。

二、为教师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

作为园长要有明确的途径聆听到幼儿或者家长对教师的真实想法,加强对教师家长工作的监督。根据家长的真实及有效的反馈意见引领教师更加有的放矢地投入到家长工作中,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家长工作的实效,更提升了家长的满意度。

但是,当家长反映教师工作的不足之处时,园长不要武断地否定教师,而要尊重、信任教师,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给教师解释说明的机会,维护教师的自尊心,使事情真相大白,同时从中及时发现了教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教师被尊重、被理解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幼儿园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同时,园长既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引领者,也是家园危机时刻的消防员。在幼儿园里,比较容易发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因为幼儿园工作琐碎,有时候教师确实会因为照顾不过来使一些幼儿发生意外,而幼儿本身又不具备自如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家园危机时常发生。作为园长,此时就应当以一个理智的第三者的身份介入,遇见问题,园长必须能够对家长和教师的矛盾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好协调工作,指导教师改进工作方法。既要维护教师的利益和尊严,又要理解家长、关心家长、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园长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与家长沟通的亲和力,把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将幼儿园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案例1观鱼、有育、成渔

最近网上被一张图片刷屏了,是幼儿园关于请家长带游戏材料的事情,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也关注了一下。老师安排请家长带一条小鱼来观察,结果家长带来的鱼五花八门,有小金鱼,有大鲤鱼;有带的,还有没带的;有观察的,还有独立静坐的。

在家长的自责和孩子的无奈以及网友们点击吐槽的情况下,给孩子带大鲤鱼的老爸有些不好意思,一直解释:“老师让带鱼我就带来了这鲤鱼,主要是这鱼是我钓的,家里人也不爱吃,就拿来了!”所有人都对家长所谓的解释哄堂大笑,挖苦讽刺声也都是对家长不负责任的嘲笑,余音未落,作为教育者,我们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刷屏者自然是觉得孩子憨态可掬、觉得家长的不理解教师的要求很可笑。但大笑过后,作为一个教育者又会有怎样深刻的思考呢?孩子在所谓这样的课程上的收获是什么?教师请家长带鱼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带鱼和观察鱼的环节,孩子们能不能画出活灵活现的鱼呢?能不能完成教师所谓的教育目标呢?带鱼、观察鱼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今天观察鱼的活动和画鱼形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为什么在观察鱼后孩子们画出的鱼都是一个样子,与自己带的鱼不一样呢?

课程中,教师是否真正察觉出孩子因带了与众不同的、不能游泳的大鲤鱼的迷茫而疑惑吗?是否又识别出没有带鱼的孩子心里的纠结和孤立无助?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孩子的发展的过程中又给了孩子多少有效的支持和鞭策呢?

我们经常会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鱼中的育在什么地方?育中的鱼都有什么呢?我一口气问了这么多的问题,无非想让我们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中做的每件事情都要深思熟虑,成为勤奋的思考者。带鱼的小朋友就观察鱼,不带鱼的小朋友这个环节做什么呢?教师在带鱼活动的预设过程中是不是就应该有所思考呢?是否预设到孩子可能带不同种类的鱼、不同颜色的鱼、不同大小的鱼、不同形状的鱼?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老师来讲应该怎样引导呢?我看到图片中没有带鱼的小朋友只是作为课程的旁观者,观察的环节只是眼巴巴观望着别的孩子。教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跟孩子家长赌气吗?不带鱼就让你的孩子没事情可做;你准备来的是大鲤鱼就让你的孩子看大鲤鱼,看家长以后配合不配合我们。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这种心理呢?如果没有这种心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课程准备孩子忘了吗?我们所谓的“教育就是了解孩子、欣赏孩子、理解孩子、解放孩子”、变成孩子难道是空话吗?看来,说一套做一套,说与做脱节的现象还是会发生。从另一个维度分析,老师请孩子带条鱼观察,要观察什么呢?要怎么观察?带鱼的和观察的幼儿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的目标要求吗?

我们带的什么鱼就观察什么鱼吗?带的鱼与活动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是所谓教师的一个活动环节,为了观察而观察,为环节设计的要求而观察而不是孩子发展的必须呢?课程中教师们会设计出许多有趣的环节,但我们思考过课程属于谁?为了谁?我们是否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儿童能获得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我们的教案也只是教师的行动方案,而不是讲稿,重点只是放在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作用上,而没有放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观察上,放在对环境材料和活动空间的关注上。生活中孩子有没有观察过鱼?都见过什么鱼?见过的鱼都是什么颜色的?鱼长成什么样子呢?请孩子回忆,也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帮助孩子们回顾。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背景,发挥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件的作用,时刻关注教师自己的作用以及理解自己该何时发挥作用。教师对没有带鱼孩子的态度、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机调整课程的内容、能否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教育策略等都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对孩子生活中学习的环境的把握与认知,是不是能把儿童作为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把儿童的健康、快乐、完整、和谐、创造放在核心的地位;把儿童的表现和反应作为教育内容和策略的依据;把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活动的追求;把儿童的发展规律作为教育的根本指针。把孩子的背影照下来并上传到网上,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孩子有关爱吗?有尊重吗?

爱因为被我们常挂在嘴边而变得普通落俗,而真正的爱又是什么呢?爱是被在乎、被珍爱、被温暖的感觉。

一直以来幼教工作者都自认为自己是一名爱孩子的好老师,是个善良的好老师,是值得孩子们信任的好老师;有一颗富有童趣的心,有一颗视孩子为朋友的平等的心。但一日生活中却流露出无限的冷漠,是那种整天在孩子们中间,看惯了孩子之间的“鸡毛蒜皮”,听惯了孩子们之间的“喋喋不休”而产生的冷酷与无情。

我们常喊口号,要营造尊重、接纳、关爱的精神环境。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接纳和关爱呢?愿教师注重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启迪、学会思考和成长。愿教师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引导教师学习沟通艺术

人与人的沟通是一门艺术,对教师与家长这一特殊的关系更是如此。为使家长工作更容易地开展,更易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幼儿园应将沟通艺术作为一个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

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园长应让园内教师建立平等意识,充分尊重家长,沟通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在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家长是合作者,是教育伙伴,要充分尊重家长的价值观及其隐私,保持平等、合作关系,积极寻求交流合作的机会,创造各种途径主动与家长沟通。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家长处于双重主体地位,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将“权威者”的角色放低,尝试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要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要将术语通俗化,让家长容易理解谈话内容,让家长真切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教师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家长的赞许和尊重,使得家长工作可以更好开展。

同时,教师与家长交谈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语和措辞,少用消极批评话语,如“不能”“不要”“不行”等,而是从积极的角度来评论或建议,如“要是你能这样就更好了……”“假如我遇到这件事,我会……”等,说出一些建议性的话语,减少谈话双方的隔阂和误解,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

(一)问题清单随时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