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 幼儿美工区活动专题研究(第3页)

幼儿美工区活动专题研究(第3页)

美工区里都有哪些材料?它们都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只有熟悉美工区、熟悉里面的各种材料,才能在创作时去选择和运用。

5。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美工创作的经验

瓶盖可以做什么?用什么材料适合做花瓶……具有使用各种材料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选择和运用它们。

6。使用材料和工具的能力

创作的内容确定了,材料也选好了,要实现自己的预想还需要使用和运用材料、工具的能力,否则也会影响我们对材料的使用。

四、关于“让废旧材料成为幼儿美工活动的新宠”的策略研究

经过了前期的调查研究和原因探寻,我们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对现有环境的改进策略,并从占美工区材料最大比例的废旧材料入手,以“让废旧材料成为幼儿美工活动的新宠”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美工区环境创设的调整策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症下药——针对问题研究调整环境材料

依据前期研究所获得的经验,我们首先对现有班级美工区环境进行了新一轮的反思,在“材料丰富、品种多样、蕴含丰富教育内容”的现象背后分析了现有环境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环境材料的调整策略。

现有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本身的问题。材料缺少变化、不便使用或挑战性过大都会影响幼儿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兴趣。如废旧材料常年不变,供幼儿印章的颜色水干了,给小班幼儿提供木条等。

二是材料呈现的问题。材料摆放混乱或不及时添加,不便幼儿选择和取放。如有些班级幼儿完成的作品和半成品没有摆放和展示的地方,就堆在材料筐里,盖住了没使用的材料,幼儿看不到自然也就没办法选择使用。

三是对材料缺少必要的筛选和结构。对于没有使用经验的幼儿来说,过于多样的开放性材料,孩子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使用。

四是对材料的使用缺少启发引导。现有的支持性环境大都指向创作的内容和技能,如剪拉手小人、做动物、做花瓶等,很少有对使用多种材料的引导。

在现有的为幼儿与材料互动,进行美工创作所提供的环境支持策略之上,我们又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策略。

策略一,经常更换新材料、提出新主题、新挑战,不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其不断丰富创作内容和材料。

策略二,材料分类摆放,并注意经常整理、收拾和增添,为幼儿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便利。

策略三,根据年龄特点调整材料投放方式。小班到中大班应逐步由少到多,由结构性投放(每种材料都赋予一个明确的创作内容,如纸杯做小鸟、瓜子皮粘蝌蚪等)向开放性投放(开放投放、自由选择)过渡。

策略四,对于新材料或幼儿熟悉的材料应赋予适当的活动内容,以引导幼儿使用,丰富他们运用这些材料的经验。如针对一种材料提出活动专题(我和瓶盖做游戏),将两三种材料整合在一起提出一个活动内容(将毛线和剪好齿的纸盘放在一起供幼儿缠绕穿编)等。

策略五,选择和投放材料时注重幼儿的设计和参与,引导幼儿根据创作主题进行材料筛选,让投放到活动区中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使幼儿活动时的选择不再盲目。

策略六,利用环境激励幼儿使用多种材料创作。针对一个创作主题提出启发性问题,如“你能用什么做花瓶”;创设作品展示空间,如“废物利用大比拼”,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等。

为了验证上述策略,我和教师们将“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多种废旧材料互动,进行美工创作”作为重点,调整了美工区的相关材料,创设了很多支持性的环境。有效地引发和支持了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美工创作的热情,孩子们愿意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了。

(二)拓展思路——一次拓展性的体验学习活动

一段时间的活动之后,我们发现调整后的美工区里,孩子们使用废旧材料创作的作品增加了,但废旧材料更多地被用于拼贴、组合活动,使用方式还是比较局限。而且,这种拼贴对于中小班孩子挑战性还是很大,需要使用工具的能力和以物代物的经验。难道废旧材料不适合小班幼儿活动吗?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的方式还有没有拓展的可能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翻看了《学习环境的规划与运用》《美工活动区的设计与应用》两本书,书中对“多样性的美劳活动”的介绍让我深受启发。在绘画、泥塑、版画、拼贴与建构、缝纫与编制五大类型的美工活动中,都能找到废旧材料的身影,它可以是绘画的工具、版画的基材、印画的印章、拼贴的材料、编制的主材等,这使我的思路得到了拓展,相信也能让老师们受益。

于是,我又组织开展了一次针对废旧材料的体验制作活动,让教师们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后,再适时带领他们学习相关知识,拓展思路,并进一步启发他们的创造性运用。

如我所想,第一次制作时,教师们对废旧材料的利用还都停留在拼贴与建构上,纸盒机器人、薯片筒汽车、果壳贴画、布娃娃……虽然形象和所用的材料各不相同,但制作方式并不多样。在教师们兴致勃勃地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后,我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请老师们将这些作品按制作方式分一下类。”一阵讨论和摆弄后,教师们将作品分成了两堆儿:立体的和平面的。接着我又问:“请老师们回顾一下,我们运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时用到了哪些动作?”“贴”“剪”……两个声音后便是一片沉默了。我想废旧材料创作方式单一的问题老师们此时已经发现了,应该抓住这一时机拓展教师的思路。

我拿出了美工区里的颜料,进一步启发老师们:“你们想一想,颜料能不能和这些废旧材料进行组合,拓展一种新的使用方法?”在我的引导下,常带小班的王老师说出了第一个方法:“用废旧材料当印章印画。”“我看到别的幼儿园用薯片筒点上广告色滚画,也挺漂亮的。”刘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办法。接着,其他老师也纷纷出主意:“就用颜料装饰纸盘、纸杯也很好。”“滚珠画也可以。”……看来老师们的思路已经打开了一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于是,我带领教师们学习了“多样性的美劳活动”的相关资料,并在学习之后鼓励教师们再进行一次创作,以更多的方式运用废旧材料完成美术创作。第二次的创作显然丰富了很多,老师们也都沉浸在了收获的喜悦中。

对废旧材料的研究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各班美工区的变化和孩子们的发展,更激发了教师们研究拓展美工区活动内容与材料的兴趣。缝纫活动的系列材料,多种多样的玩颜色活动,多种材料的版画拓印,用不同材料装饰橡皮泥的“棒棒人”,多种技能和方式表现蝴蝶……各个班级的美工区都在发生着变化,创作内容更加丰富了,创作空间更加宽阔了。

更让人欣喜的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总结和回顾反思,教师们在美工区环境的创设上更加关注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利用环境材料引导支持活动的策略也更有针对性了。

关于美工区的研究让我和老师们都受益匪浅,而且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幼儿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在研究和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大到研究重点的确立、研究方案的制订,小到观察记录表的设计、观察结果的分析统计、教研方式的思考……很多环境中都出现过问题和困惑,有时难以把握研究的方向。但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还是从中收获了很多,特别是对以下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是扎实深入的现状研究和归因分析是开展实践研究的基础;二是紧密针对教育现场开展研究是研究取得良好成效的保障;三是多种教研方式的综合运用有效促进了研究的开展。但实践策略研究的部分还不够充分,研究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