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聚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从骨干到名师 > 幼儿阅读活动专题研究(第1页)

幼儿阅读活动专题研究(第1页)

幼儿阅读活动专题研究

杨丽欣

一、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长远着眼、现实落脚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教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推广着早期阅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贯彻落实,也使得早期阅读的意义获得了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更为普遍的重视。阅读是一项受益终生的学习技能,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早期阅读活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早期阅读活动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开始的质疑“孩子不识字怎么读?”的阅读识字观,到以观察为基础的阅读理解观,再到以欣赏、感悟为重心的性情陶冶观,直至现在的早期阅读活动多元价值观。

在幼儿早期阅读中,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要想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长远着眼、现实落脚。换言之,就是要树立“培养有益于幼儿终生发展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同时,要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体验性阅读活动,使幼儿能够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与技能,以促进其由带领式阅读向自主性阅读的发展,为其进入真正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带领和影响中,让孩子喜欢阅读

人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既来自于先天的潜质,也有待于后天的影响与教育。阅读亦是如此。而感受阅读的魅力与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是“培养成功的阅读者”的第一步。

1。让幼儿在陶醉与陶冶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如果你问幼儿园的孩子们最喜欢做什么?答案最多的是玩游戏!你再问:孩子们什么时候最专心、最安静?这个答案往往是:听故事的时候。

的确,一本好的图画故事书、一部经典,首先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文中不仅有优美的语句、丰富的词汇,还有各种修饰手段的运用,同时,故事中都会蕴含着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使人回味长久。讲故事,使孩子们在教师或家长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得到一种听觉和心灵的享受。另外,这样的作品往往还伴随着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与表现,巧妙的构思、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又使得孩子们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如葛翠琳童话系列不仅连贯、清晰地讲述着发生在一个个小动物身上的有趣故事(小灰兔要学画画,猫老师却让它种白菜……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而且突出了中国画柔美、渲染的表现形式,使每一个画面都成为了一幅艺术作品,孩子们不仅喜欢听故事,而且还特别愿意看。

2。让幼儿在倾听与想象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幼儿在图画书阅读的过程中,也遵循着语言学习的规律。即先输入,后输出。认真、专注地听,是孩子们在阅读活动中的基本表现。他们通过成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不同角色的声音变化等所传递的信息来感受作品。同时,结合自身的原有经验加以想象性的理解,并且乐在其中。

如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和《我妈妈》。全文以一种比喻的手法,将爸爸的各种特点比喻成各种动物,将妈妈比喻成不同职业的人。而且在句子中还加上了夸张而带有赞誉性的形容词,使人忍俊不禁。孩子们每每读来都乐此不疲,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自己的《我爸爸》《我妈妈》,使家长和教师惊奇的是孩子们能如此准确地抓住其特点以及他们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视角。

3。让幼儿在环境与氛围中,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们常说,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要使孩子接受阅读,首先要接触图书。无论是在孩子的视野中、还是在孩子的活动中,都有与图书相关的内容,书就成为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人的阅读活动给孩子带来了榜样与示范的作用,每天和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图书与故事的好奇,也使孩子们在亲密的接触中、话语的传递中感受到亲切与温暖,使其情感需要得到满足。而每天固定的阅读活动,如进餐前、午睡前、离园前,或是晚安前的亲子阅读,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自然的形成习惯。

如某个周末,冉冉玩得实在太累了,洗完脸倒头就睡着了。半夜里忽然醒了,一定要妈妈讲故事。妈妈说很晚了,明天补。冉冉却很坚决,无奈妈妈只好拿出书。讲完故事,冉冉安静地进入了梦乡……“这孩子,每天晚上看书、讲故事都成了必需的程序了。”妈妈笑着如是说。

从陶醉于经典、陶冶性情的角度讲,图书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年龄划分和年龄指向,从体会阅读的乐趣、感悟其中的哲理的角度讲,也同样如此。

(二)在观察和分享中,让孩子学会阅读

如果说,成人的带动与影响为孩子们打开了阅读的大门,之后就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下,使幼儿学习阅读的方法,为自己的独立阅读做准备。

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核心,能够读懂并有所收获才是阅读的目的。这也是早期阅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让幼儿在细致的观察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幼儿对图画理解能力与文字理解能力相比,更直观、更容易。但是,他们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对画面观察的目的性、顺序性、全面性都较弱,往往不能准确地抓住阅读内容的核心。因此,成人有意识的引导与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拿到一本新书,带孩子一起认真观察、阅读封面,引导孩子们以此对图书的内容进行预测与推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之后的阅读活动中去寻找答案,也是一种帮助孩子学习阅读的方式。封面中有两只兔子,孩子们就会说这本书要讲大兔子和小兔子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封面中有一个拿着针的人和一只鳄鱼,孩子们说可能是鳄鱼病了,要去看医生——《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同时,引导并帮助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变化、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引导孩子们将故事的前后反复翻看,发现线索与问题,从而得出有依据的答案和结论,以达到理解画面的目的。

2。让幼儿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阅读的内容

反复倾听或反复阅读,对学前期的孩子来讲都有其教育作用。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说,宝宝两三岁时对同一本书百听不厌、乐此不疲。小班老师也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看讲过的、看过的、甚至是能讲下来的图书。对于这一现象,许多人都心存疑问,殊不知,这一时期的孩子,正是通过一遍遍的反复听、反复看,来理解其中的内容与意义。因为,有许多都是他们不知道、不了解、不曾经历过的,他们需要通过一次次地听与看,来理解词义,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在模仿中学习语言,学习文字化的表达,建立图与文之间的联系。另外,这样的活动满足了他们对图书内容预知性的成功感,达到了与图书的互动。

而对于四五岁的幼儿来讲,反复阅读能够帮助幼儿发现更多的细节,还有助于他们阅读的深刻性。就像我们常说的:书不是一遍就读完的,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如《小熊的阳光》,初次阅读,我们知道了先是小熊喜欢阳光,之后是雪人帮助它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度过了冬眠的日子,这是一个关于小熊和阳光以及雪人之间帮助与关爱的故事;再次阅读,孩子们就发现了其中关于季节变化和小熊的生活习性的细节画面,并获得了相关的认识;深度阅读时,孩子们开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概括作品的内容,有的说:阳光有好的一面,能帮助小熊做一些事,也有不好的一面,太刺眼使小熊不能踏踏实实的冬眠;有的说:这是因为小熊粗心,没拉上窗帘造成的;还有的说:那是因为小熊喜欢阳光,是它没想到白天睡觉会有那么亮……

3。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高阅读的技巧

在早期阅读中,同伴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伴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技巧。特别是五六岁的中大班幼儿,当他们与同伴交流对一本图书内容的认识时,不仅仅是将自己的乐趣传递过去,从而引发其他孩子对这本图书,以至于这一类图书的兴趣,而且就他们共同关注的内容进行讨论、切磋技巧。如潇潇带来了一本迷宫书,自己看得津津有味,还转向周围的小朋友说:“你看多逗呀,你要是走这可就出不来了。”随后的日子,带迷宫书的、爱看迷宫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有时讨论怎么走、怎么走得快、怎么走最近,有时还比比看谁先到终点……

当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交流看法——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寻找依据——相互启发——调整认识——反复对比——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使幼儿在对比性的细致观察、反复推敲的思考、阐述观点的表达等环节中,有效地提高着阅读的技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在体验与思考中,让孩子自主阅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