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同时也认为,行为者还可以通过对自身犯错行为或错误行为及其结果的直接体验来获得违法行为的方式,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犯罪行为是一种强化学习的过程,如果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而体验到一种奖励性后果时,就会巩固这种犯罪行为并有可能再次实施。相反,如果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尝到了痛苦的不愉快体验,那么他虽然学得这种行为方式,但是由于带来的是消极体验,行为人也不会再将这种行为付诸实施。
已获得的吸毒行为方式是怎样得到实际的体验或者说被激起的呢?社会学理论认为:具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由环境因素激起的。班杜拉称这种激怒攻击行为的因素为“鼓动者”。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激起吸毒行为及其他攻击行为的因素或“鼓动者”主要有五类:一是能够唤起攻击情绪和行为的令人厌恶的刺激因素;二是当人们期待能从攻击行为中得到好处,作为对未来可能得到好处的这种预期的诱因性鼓动者;三是由于模仿别人而产生的示范性鼓动者;四是作为命令和强迫的指示鼓动者;五是人在不自主的言语控制下,根据虚幻的命令或妄想猜疑所产生的妄想性鼓动者。
当通过观察学习实施了初次违法吸毒之后,这种行为方式或倾向怎样才能保持下来呢?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违法行为得以保持下来是由于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些强化,吸毒人员在经过强制隔离戒毒以后才有可能继续实施新的吸毒行为→复吸。
4。行为主义理论在强制隔离戒毒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惩,通过奖惩强化该行为,从而出现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吸毒人员经过法定程序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实施戒毒,就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强化奖惩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改变和消除不正常的吸毒行为,使吸毒人员养成新的健康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出的行为治疗方法很多,他们可以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选用。包括放松训练法、阳性强化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技术、代币法、暴露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冲击疗法等,作为行为治疗的方法,它们有如下共同的特征:
(1)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条件反射,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经过条件反射学得的习惯性反应,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两种。所谓心理异常,事实上亦即行为异常,而行为之所以异常,只不过是个体经过反射学到不良习惯而已。
(2)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个体的不良习惯,消除不良习惯就叫行为治疗。
(3)要消除不良习惯就得重新学习。重新学习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刺**况下,重新建立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关系,将刺激所引起的不适当的反应,用另一适当的反应代替。重新学习的过程,可以按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也可以按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进行,根据不良习惯的性质和治疗目的而定。
(4)行为治疗改变个体的不良习惯是可以观察测量的,经过重新学习建立的新的行为习惯也是可以观察测量的。经前后观察测得的结果,即可以确定行为治疗的效果。因此,行为治疗所强调重视的,只是现在习惯性行为的改变上,而不重视以往的社会历史,也不像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法所强调的内在压抑释放或冲突的解决等问题。
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观察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可以得出结论,吸毒行为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每个从事戒毒工作的人都应该坚信不疑的。所以在强制隔离戒毒所,运用行为治疗的方法矫正戒毒人员的吸毒行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戒毒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现象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思潮和革新运动。它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理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新力及自我实现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是针对美国后工业化社会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性异化,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自我选择的产物,以及对传统非人性化心理学的否定,对人道主义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人类潜能运动的发展,对现代整体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吸纳,并受现象学、存在主义、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德和禅宗影响的结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为马斯洛和罗杰斯。其主要特点如下:
①在研究对象上,它不是从动物、患者或一般人中去选取,而是从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中去抽样;
②在研究内容上,它不是探讨低级心理现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高级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富有意义的根本问题;
③在研究原则上,它不拘泥于传统心理学的学院式研究,而重视结合广泛的社会问题开展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④在研究方法上,它不热衷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而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
(2)人本主义心理的基本理论。人本主义心理的基本理论有:
①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是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人本主义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环境影响造成的。
②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以人为中心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矫正,以达到心理健康。
④教育改革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⑤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3)人本主义心理的主要贡献。第一次将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研究的首位,阐明需要层次理论及感觉需要和动机的重要价值,提出主观经验范式与客观实验范式的构想,倡导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组织管理和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它对西方心理产生重要而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促使行为主义重新思考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突出意义问题的探讨,促进新精神分析加强个体主观体验和自我心理学的研究。但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人性中生物因素的自然主义倾向。另外,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实证检验与支持,故有人称为“哲学和诗人心理学”。
2。人本主义心理的治疗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当代心理治疗的三大流派之一,是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探究潜意识的情结和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着重于调动人的主体内在的潜能进行自我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通常指罗杰斯创建的人本主义的中心疗法,即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问题的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始于1942年,开始称为非指导式咨询或非指令疗法,1951年改为来访者疗法,1974年又改为以人为本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特点如下:
①坚信人具有完善机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
②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现象世界;
③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