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宣传版]春季滑雪仍热闹,背上媳妇试比高。《新闻夜航》,请您关注。
背上媳妇来滑雪
“老鼠怕猫”,那是谣传
黑熊出山,树上打盹
小猪本是同窝生衣着颜色各不同
[结尾资讯]
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将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
我国的报警电话将合并成一个
节目前三个宣传版都是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新闻,将它们编辑在一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三)安排峰谷,营造节奏
峰谷技巧是美国电视新闻制片人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电视新闻编排要遵循三个概念:峰谷、节奏和分段。在一档新闻节目中,不可能每一条新闻都能引起观众兴趣,如果观众连续收看不感兴趣的新闻,就可能改换频道。通过交错式的编排,可以把节目设计成有一系列波峰、波谷的起伏形状,“每一个节目都是从‘波峰’到‘波谷’,再从另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谷’”。[4]错落有致的编排可以产生富有韵律的节奏,使新闻既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张弛有序之感,不断制造新的兴奋点,从而提高收视效果。
新闻节目编排中营造节奏,就是要加强变化。第一,可以通过不同的板块,营造不同的峰、谷。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内设有环球报道(国际专列)、海峡两岸、港澳聚焦、科技报道、财经消息和社会掠影等多个板块,类似于不同的山峰和山谷。第二,可以使用不同报道方式的转换,比如现场报道与口播新闻,图像配解说与同期声采访等形式交替组织。第三,可采用长短新闻、软硬新闻的穿插、搭配以及男女声搭配播报的方式,使节奏起伏、流畅。比如凤凰卫视的《世界报道》中,在严肃厚重的灾难性“硬新闻”中,活跃着轻松活泼的“软新闻”——机器人走进医院,缓和了观众的收视节奏。第四,可利用串联词、间奏乐等形式制造能激发收视兴趣的刺激高峰。前面介绍过的获奖栏目《新闻夜航》也显示出编辑的匠心独运,整档节目先后安排了四次“节目宣传版”,既是栏目的广告宣传片,又是后面节目的宣传片,更是节奏起伏的调节器,同时还不失时机地插入《猫和老鼠》以及电影《手机》的相关画面,发挥了很好的心理转换作用。
另外,字幕和图表的运用也是加强节目节奏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的经济类报道,与其去播那些千篇一律、没有什么说服力的画面,不如认真制作生动的、直观的图表,或者把字幕打在精心设计的背景上,不仅视觉效果好,而且能够调节和改善新闻编排的单调和枯燥。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栏目开始注重栏目的间奏,这既是节目本身编排的需要,也与当前社会节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编写提要,兼及回报
新闻提要是为了突出重大新闻事件、吸引观众而采用的一种编排技巧,运用得当既可体现编辑意图,又可为观众提供有益服务。新闻提要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一档电视新闻栏目播出开始时,由播音员或主持人选播部分重要新闻的题目,帮助观众预先了解本档新闻的重点,也可以在口播的同时打出字幕或插入照片、活动画面。这种提要一般只用一句话、一行字,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要求简洁、准确、精练。
二是在一档新闻播出过程中,间歇出现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提示,这样可以强调新闻的重要内容;提示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示编排中的分类、分段意图,引导观众转换注意。这三种功能都有助于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与吸引力,从而减少在稍纵即逝的播出过程中信息的损耗。
新闻回报是一种新闻提要的复述。在一档(次)新闻节目结束之前,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或辅以字幕)再播报一次全部新闻或部分重要新闻的题目,加深观众的印象和记忆。由于回报带有概略重播的性质,对于中途收视的观众,不外乎是一种信息补偿。目前,大多数新闻栏目既有提要,也有回报,首尾呼应。
此外,串联词也是电视新闻编排的重要方式。串联词是指一档节目中各个组成部分串联为有机整体的语言文字形式。简言之,就是指上下新闻之间的承上启下的简短议论和介绍,用好串联词可以使整档节目形成一气呵成之感。目前,串连词主要有三类:一是新闻导语,开门见山地由播音员概括出新闻事实;二是背景介绍,说明相关情况,起一种提示作用,例如“请看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今天是教师节,下面请看一组报道”,通过对时效性或新闻特殊意义的简短概括,给观众更多的有用信息;三是简短的议论,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点明新闻事实的思想含义,使观众一目了然,有助于观众对新闻内涵的深刻理解,简短议论还能体现出与观众平等交流的关系。
三、电视新闻的组合方式
按照思维逻辑的特点与要求,电视新闻的分类组合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积累式组合
将几条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的电视新闻以一个共同的角度或支点编排在一起,类似于积累蒙太奇,又称“集纳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在加深报道思想,突出新闻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节目编排奖”的《北京新闻》(北京电视台2007年8月8日播出)以《我们期待那一天》为主题,充分整合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当天的新闻,体现整体性和创新性。在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栏目突出报道了奥运筹办阶段成果和万众一心期盼奥运的喜悦之情。
(二)对比式组合
将两条或两条以上内容相反(如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双方)的电视新闻安排在一起,激发观众的分析比较,以揭示其差异,进而启迪和教育观众。这种组合的特点是:对照强烈,是非分明。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对比编排,如前一条新闻报道某地盗卖文物,下面一条报道某市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前一条新闻报道乱砍滥伐森林,后一条新闻报道某乡干部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造福子孙。
前面谈及获奖栏目《新闻夜航》,有组新闻对比鲜明:在“到网吧不上网设圈套偷手机”的新闻中,警方通过网吧的监视器,顺利调出了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在网吧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抓住了犯罪嫌疑人。而在“存折丢失以后”这条新闻中,储蓄所工作人员在未核实客户身份的前提下,更改存折密码,使犯罪嫌疑人有可乘之机,事发后工作人员仍坚称已核对身份,是失主自己改动密码并签字,直至公安机关确认笔迹是犯罪嫌疑人的。同样的失窃事件,在不同的场合得到了不同的回应。这样的对比把编辑的立场、把对事件的褒贬直接渗透到节目之中,观众自然可以从新闻的组合中辨别。毫无疑问,节目产生的震撼显然要强于单独编发的效果。
在2006年11月17日的《新闻夜航》节目编排中,“哈尔滨市供暖开始,热费收缴困难”,与“省内其他地市收缴热费受阻”的新闻编排在一起,透视黑龙江省供暖形式的弊病,接下来又编排了两条“长春市分户供暖,居民住上暖屋子”的消息,这样将“本埠”“外埠”“本省”“外省”的新闻“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的新闻篇幅,有较强的冲击力,观众获取了较多的新闻信息。
(三)平行式组合
平行式组合是指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有相互呼应关系或相同、相似内容的电视新闻编排在一起。编辑在编排新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篇新闻稿件或两组新闻稿件的质量相等,这时,编辑在处理稿件上要注意对等的原则,力求平衡、均等,不偏不倚。如果说对比编排是为了强调反差,引起重视,那么,对等编排则是为了利用接近性形成平衡态。
前面提及的获奖的《新闻夜航》节目中,报道了黑龙江省几件奇闻趣事,平行编排很好地调节了气氛:背上媳妇滑雪可谓其乐融融;“‘老鼠怕猫’,那是谣传”更是诙谐幽默;黑熊下山后在树上打盹也是可爱至极;小猪本是同窝生,可偏偏衣着颜色各不同。这四则新闻从内容上讲几乎是相等的,因此,编排的次序上也没有明显的先后。
(四)关联式组合
将具有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偶然与必然关系的电视新闻组接在一起,可以使观众了解事物之间各种逻辑联系,对新闻事实获得完整的认识。
前面介绍的《新闻夜航》中,“小徐冰找到了”“井盖敲响警钟”以及“劣质井盖有多少”三则新闻中,从不幸落井的小徐冰被找到这一新闻结果出发,追述其产生原因,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找寻问题井盖背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劣质井盖的生产、出售、使用情况的整个过程中找寻悲剧的相关责任人,同时呼吁有关部门珍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关联式编排有些类似于深度报道,注重追踪来龙去脉,既介绍现状,又分析原因,或展望趋势。
总之,电视新闻编排的整体效果体现在编辑的操作上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最好理解和把握途径,一种对观众的最佳尊重和引导方式。
[1][英]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2][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3][英]艾弗·约克:《广播电视新闻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4][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