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想告诉先生,昨天背不出《正言经》,不是我不努力……是我爹病了,我要煮药、喂鸡、带弟弟睡觉……我没时间念书……”
她越说越快,眼泪滚落,“可您打我手心的时候,说我是‘懒惰之舌’……可我不是!我真的不是!”
台下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掌声。
不是怜悯,而是共鸣。
第二位是个老兵,满脸疤痕,右臂空荡荡地垂着。他朗声道:“我在战场上喊了三十七次‘救我’,没人听见。回来后,朝廷说我‘英勇无言’,还给我立碑。可我想说的是??我当时怕得要死!我哭着求他们别丢下我!这不算丢脸,对不对?”
全场肃然。
第三位竟是当朝御史,曾在“净语运动”中带头焚毁“非正统诗文”。他跪在台上,额头触地:“我烧过三百二十一首民谣,理由是‘词不合规’。可其中一首,是我妻子写的……她死后我才懂,那不是诗,是她最后的告别信……我对不起她,也对不起所有被我判为‘废话’的声音。”
启声听着,指尖掐入掌心。
这些话,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逻辑严密的辩驳。它们琐碎、重复、带着哽咽和停顿,甚至有些“不合时宜”。可正是这些“废话”,让语庐的穹顶微微震颤,让第七星再度闪烁,让远处山野间的枯树悄然萌出新芽。
阿芜悄悄走到她身边,低声说:“柳医官刚送来消息,西岭断崖下的深渊,水流变暖了。有村民在夜里听见底下传来歌声,像是孩子在唱摇篮曲。”
启声点头,目光未移。
“还有……南荒那位画画的男子,来了。”
她猛然转头。
只见人群让开一条道,那名白衣男子缓步而来,肩背竹篓,手中仍握着一支炭笔。他面容清癯,眼神沉静如深潭。走到台前,他并未登台,只是从篓中取出一幅画卷,缓缓铺展。
画中是一座桥,桥下流水潺潺,两岸桃花纷飞。桥上站着两个身影:一老一少,牵着手,背对观者望向远方。老者白发苍苍,少女裙角飞扬。她们脚下,无数细线自地面升起,缠绕成一片森林般的文字网,每一根线上都挂着一枚小小的铃铛。
启声认出来了??那是她与母亲在梦中走过无数次的归乡桥。
“这是我昨夜梦见的。”男子开口,声音低缓,“她说,你种下的芽,会长成会走的树。”
启声喉头一紧。
他知道。他全都知道。
她走上前,深深一礼:“谢谢你,一直替我说话。”
男子摇头:“不,是你让我重新学会画画。以前我只画规则的线条,因为‘歪斜即错’。可自从听了南荒村的孩子们笑着胡言乱语,我发现……最美的线条,往往是颤抖的。”
他卷起画轴,转身欲走。
“等等!”启声叫住他,“你到底是谁?”
男子停下脚步,回头一笑:“我是那个小时候被罚抄《禁语录》一百遍,结果每遍都在页脚画小人的学生;是那个爱上姑娘却不敢告白,只能在墙上写满她名字的少年;也是那个明明看见injustice却装作看不见的懦夫。”
他顿了顿,轻声道:“我和你一样,只是想找回说话的权利。”
人群自发让路,目送他离去。风起,画卷一角飘扬,露出背面一行小字:
>**语言不死,因为它总在最卑微处重生。**
当晚,启声再次翻开《语狱志》残卷。这一次,她在“母”字残痕旁,用朱砂添了一行批注:
>“伪言之母,非一人,亦非一魂。它是所有因恐惧而吞下的那句话,是每一次想说却忍住的瞬间。要击败它,唯有让更多人敢于说出‘我害怕’‘我错了’‘我想要’。”
她合上书,取出怀中残碑。那株铃叶芽已长高寸许,叶片舒展如耳廓形状,仿佛在倾听整个夜晚的呼吸。
就在此时,院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阿芜冲进来,脸色发白:“不好了!东海使者送来急报??**北漠出现‘静默疫’**!整座城的人突然不再说话,连哭声都没有。他们的嘴能动,声带完好,可就是发不出任何有意义的音节。就像……灵魂被抽走了言语功能。”
启声猛地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