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不相信后人智慧,再一次剥皮实草!
朱棣的话也是忧心忡忡。
当藩王的时候,他不需要考虑这么多,直接干蒙古人就完事儿了。
造反的时候,他也不需要考虑这么多,直接乾死朱允炆就完事儿了。
当了皇帝,那就不一样了,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
从上到下,最害怕的就是文臣欺骗。
糊弄不了自己,能不能糊弄自己的子孙后代?
朱高炽,能行么?
朱高炽可以,朱瞻基呢?
再往下——
祁字辈能行么?
他倒是不知道,家里出了一个大明战神,直接葬送了上升期的大明。
朱棣发自肺腑的嘆息了一声,看著徐牧道:“朕不怕开国的艰难,却怕后世子孙被文官蒙蔽,重蹈建文朝的覆辙。茹瑞的贪腐、文官的结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妹夫,你说,如何才能让大明的江山,不毁在文官的欺瞒上?”
徐牧倒是没想到朱棣能考虑这么久远。
大明朝是有文官集团,但是,要说,文官集团联手坑死的大明朝,那就是开玩笑了。
绝对不是铁板一块,人都是有私心的,谁都想要给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
就算是到了明末,东林党和阉党內部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要他们齐心协力这是不可能的。
真以为是雪山集团,为了崇高的理想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陛下!”
徐牧深吸了一口气,躬身道:“陛下忧心后世,臣理解。但臣以为,子孙是否会被糊弄,不在於人,而在於制度。“
朱棣反倒是愣住了,他也没指望徐牧给自己回答什么,倒是没想到,他还真的给自己天发了。
“你说!”朱棣点带你头。
徐牧继续道:“太祖高皇帝设立大誥,可以让百姓举报官员,可是,却並没有形成制,大浩所依赖的乃是太祖高皇帝的个人权威的產物,而非符合大明官僚体系运行逻辑、
不具备长期生命力的制度设计。当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后,大誥便立刻人亡政息!“
朱棣微微的点点头,倒是认同了徐牧的说法。
太祖高皇帝,要是真的在,给他茹瑞十个胆子,让他贪污一下试试看。
“臣以为,若是要从制度上建设,整合入《大明律》体系,明確法条而非案例!”徐牧道:“譬如说,原《大誥》中“官员贪腐六十两即处死”的模糊表述,可细化为“贪腐十两杖八十、三十两徒三年、五十两绞、八十两斩”,明確量刑梯度!”
朱棣点点头:“有理,你接著说!”
徐牧继续道:“再譬如说,原《大浩》將“行政失误”与“主动贪腐”混为一谈,延误公文便要凌迟,导致文官人人自危。臣以为,需在《大誥》中明確过失与故意的界限,对主动贪腐、欺压百姓,譬如茹瑞扣賑灾粮、强占民田,仍保留重刑,体现太祖高皇帝严惩贪腐的態度!”
“其次,对非故意行政失误,譬如说公文延误因暴雨阻路、工程误差在合理范围,规定“降级、罚俸”等轻罚,而非动輒处死。当文官確认只要不贪腐、尽力办事,就不会因小错丧命,便会从恐惧抵制转为主动遵守!”
顿了顿徐牧道:“毕竟《大誥》严惩的是害群之马,而非所有官员。”
“最后,就是需补充“三法司覆核制度”,凡依《大浩》条款定罪,尤其是死刑、重罪,需经刑部审理、大理寺覆核、都察院监督,三者一致方可执行,如此便是制度,大誥便可以推广下去了!”
朱棣笑了:“妹夫,看来,你是所思良多啊!”
徐牧客气道:“臣以为,陛下可算是英明神武,只是—这后世子孙,还是需得从制度上堵住文官钻营的漏洞,即便后世有奸佞,也难成气候;若只靠陛下一人震慑,一旦陛下百年之后,旧弊必然復燃。”
这一番话,可谓是大胆至极。
给朱元璋提出来,估摸著要被朱元璋给细细的切成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