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杰沉声道:“陛下当立即处置,杀一儆百。”
“不。”刘辩摆手,“将那信使杖责八十,逐出洛阳,放他回去报信。我要让韩馥知道,朕不仅知道他在干什么,还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三日后,朝廷再颁诏书:大赦河北流民,减免冀州赋税三年,另赐韩馥金帛车马,以示恩宠。此举令韩馥惶恐不已,连夜上表谢罪,发誓绝无二心。
然而,真正的风暴并未因此平息。
冬月初七,朔风怒号,黄河冰裂。一支五千人的骑兵突然出现在河内郡边境,打着“讨逆勤王”旗帜,领军者正是袁绍。
他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在酸枣筑坛盟誓,大会诸侯。檄文传遍天下:
>“伪帝刘辩,年少昏聩,听信奸佞蒋杰,鸩杀母后,幽禁宗亲,屠戮忠良,擅改祖制,废黜三公,僭越礼乐,实乃悖逆天道、祸乱纲常之贼!今奉陈留王刘协为正统,举义兵以清君侧,望天下英雄共襄盛举!”
消息传至洛阳,群臣震动。卢植怒而摔杯:“荒谬!当日董卓废帝时,尔等噤若寒蝉;如今陛下亲政,整顿朝纲,反诬为伪?此等悖论,欺天乎?欺人乎?”
曹操却冷静分析:“袁绍此举,意不在正统,而在号令。他欲借‘勤王’之名,聚拢关东势力,自立盟主,进而挟令诸侯。其志不小。”
孙坚之子孙策也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臣愿率江东子弟三千,北上勤王,诛讨叛逆!”
刘辩看着这个少年英气逼人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他挥袖起身:“传旨:擢孙策为建威校尉,赐战马百匹、铠甲千具,即日起募兵备战。另命张绣自南阳出兵,牵制袁术;令臧洪守东郡,阻敌西进。”
蒋杰补充道:“陛下,还需一招奇兵。”
“何指?”
“西凉。”
刘辩眸光骤亮。
“李?、郭汜虽败走,然其部众尚有数万,盘踞陇右,与羌胡相通。若能遣使联络,许以高官厚禄,使其南下袭扰袁绍后方,则关东联盟必自乱阵脚。”
刘辩颔首:“然谁可担当此任?”
蒋杰微微一笑:“臣有一人,隐于市井已久,精通羌语,熟谙西北地形,且胆识过人。”
“是谁?”
“贾诩,字文和。”
三日后,一名布衣男子悄然离开洛阳,直奔武关而去。他面容枯瘦,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背上斜挎一只酒葫芦,口中哼着秦地小调,看似寻常游侠,实则肩负扭转乾坤之使命。
与此同时,江东柴桑城外,周瑜已抵达目的地。他并未急于见当地官员,而是先访隐士张昭,请教江南形势。
张昭抚须而叹:“吴会之地,豪强林立,孙氏虽有名望,然根基未稳。若欲成大事,必先得民心,其次结盟英豪,再图进取。”
周瑜点头:“故我欲先助孙伯符练兵,组建水师,控扼长江要津;再联结陆逊、顾雍等世家,共议大计。”
张昭凝视少年良久,忽道:“你志不在辅佐一人,而在兴复汉室?”
周瑜朗声笑道:“汉室若亡,则天下永无正统;汉室若兴,则英雄皆有所归。吾之所求,非权位,乃大义也。”
数日后,一场盛大的演武在长江岸边举行。孙策亲率八百健儿列阵,刀枪如林,鼓声震天。周瑜立于高台之上,手持令旗,指挥若定。水军操练战船进退,配合默契,令围观百姓无不惊叹。
“此人将来必成栋梁。”一位老者低声说道。
“他是谁?”
“姓鲁,名肃,字子敬,家资巨万,素怀大志。”
话音刚落,忽见远方烟尘滚滚,快马飞驰而来。使者翻身下马,高呼:“洛阳急报!陛下诏令:孙策率部北援,共讨袁绍!另赐周瑜为‘文学掾’,召赴洛阳议事!”
全场哗然。
孙策握紧拳头,眼中燃起战火:“终于等到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