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电影影片 > 第六 伊朗电影与阿巴斯和马克马巴夫(第1页)

第六 伊朗电影与阿巴斯和马克马巴夫(第1页)

第六节伊朗电影与阿巴斯和马克马巴夫

一、伊朗电影业

1。伊朗新浪潮电影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伊朗在1969年也诞生了新浪潮电影(IranianNewWaveema),它成为伊朗电影史的重要转折。伊朗青年发展研究学院邀请30岁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创建电影系,电影系成为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摇篮。阿巴斯在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电影系工作了23年,拍摄了22部影片。90年代,穆森·马克马巴夫开办家族电影学校,它是制作伊朗新电影的另一个基地。

伊朗新浪潮的著名导演有三人,戴瑞奇·麦瑞(DariushMehrjui)、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和穆森·马克马巴夫。戴瑞奇·麦瑞导演的《奶牛》(TheCow,1969)获得第22届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1972),成为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此后伊朗电影打破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寻求创新,给世界电影带来伊朗电影的独特风采。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结束君主制,建立了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革命给予伊朗电影致命打击,革命分子放火烧了阿巴丹市一家名叫瑞克斯的电影院,当时被困观众中有600多人被烧死。革命中,伊朗全国525所电影院有195所被烧毁,仅在德黑兰被毁的就有32所。电影被他们视为世风日下的原因。

影片制作步履维艰,许多导演以败坏公众之名遭到起诉或被清除,将近2200部以前播放的本土和外国影片需要重新审查,仅有200部最终获得许可播出,其中的一部分还做过重大删减。

2。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

伊朗电影制作权控制在国家政府手中。需要审查剧本;申报演员和剧组人员名单,申请拍摄许可;送审样片;导演制片人申报银幕许可和电影的发行渠道和宣传方式等。

许多条例是针对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严厉的伊斯兰法律在服装上要求公众场合妇女必须遮住头发,穿宽松的罩袍以掩盖身体的曲线,同时也规定男女间的亲密行为只可发生在家庭夫妻间。演员扮演夫妻在银幕上牵手的镜头都将是违法的,除非在生活中他们也是真实的夫妻。这种严格导致女性角色的偏差,也迫使导演放弃拍摄关于夫妻及夫妻感情题材的影片。

3。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角色

自1960年代以来,儿童角色在伊朗电影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并且一直是伊朗电影的一大特色。伊朗革命后,选择儿童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可以将其附属的言行去政治化。通过儿童形象,导演可以展现被禁止的歌舞,表现在成人身上被禁止的行为和情感,也可将之讽喻化。

伊朗电影中的儿童角色处于贫穷、匮乏、孤独、被遗弃等悲惨境遇之中,而不表现生活在舒适和优裕生活中的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孩子。贫困的儿童角色表现了导演对伊朗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批评,是诗意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它成功地穿越高雅和低俗、传统和现代、正统和娱乐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体。

4。电影中的女性

伊朗电影史中,缺乏塑造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女性形象。传统电影中再现的“好女人”穿着传统的服装,呆在家庭等私密空间中。好女人是顺从的、吃苦耐劳和善于烹饪的类型,她们时刻准备着为男性牺牲一切。这些“好女人”形象呼应了电影、电视中的“贞节娃娃”。

伊朗女性导演挑战了迄今为止在电影和社会中分配给妇女的角色,她们创作出了一系列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影片。如洛珊·班尼蒂玛的《忧伤的娜葛丝》(1994)、《蓝色面纱》(1994)和《五月女郎》(1998)等。

男性导演的电影中也开始有较为符合现实生活的女性人物出现,如阿巴斯的《十》(2004)。

5。国际电影节对伊朗电影的作用

国际电影节对伊朗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使伊朗电影能够摆脱国内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政府对电影创作的限制,从而使带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影片出现成为可能。这种情况在伊朗国内外引起一些讽刺性评论,评论讽刺这些导演是在为外国人拍电影。

伊朗国内电影界普遍认同的潜规则是,在国际电影节上,与国外电影竞争大多是在伊朗遭禁的电影。影片标榜被禁,是促使伊朗电影在电影节中获奖、促进影片在国外销售的一个策略。各类国际电影节为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伊朗电影业提供了资金的集结地。既能使艺术家获益,也能使伊朗政府受益。电影节为伊朗电影业的创收和国外资金的投入开辟了道路。

6。伊朗导演的奋斗历程

当代伊朗导演经历了从早期狂热的伊斯兰分子到现在深沉的思考者的历程。比如马克马巴夫从一个反现代性的伊斯兰革命分子发展为国际知名导演。他从早期狂热地追求伊斯兰化的电影之路,转变到能将自己带出思想误区的道路上。他专注于现实、道德、信念、社会责任和倾向于哲学抽象性等创作主题,为自己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当局斗智斗勇。

整个伊朗电影都具有纪实风格,注重细节。启用非职业演员,表现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在恶劣、贫困的现实环境中讴歌伊朗人民美好的人性。

7。儿童片介绍

伊朗以儿童影片驰名世界影坛,屡屡获得各种国际电影节大奖,感动世界。儿童片是世界了解伊朗,认识伊朗的一个窗口,在文化领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ismyfriend?sHouse,1987)是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最感人的儿童电影,获得1987年伊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9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铜豹奖、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伊朗和阿巴斯的儿童电影,从这部影片开始享誉全球。影片讲述小学生阿哈玛德放学回家,写作业时发现同桌内玛札迪的作业本在他的书包里。为了把作业本送回给同学,不让他受到老师退学的惩罚,阿哈玛德说服妈妈,在两个山头的村落来回奔跑寻找同学的家。他没有找到,回家后连忙帮内玛札迪写作业。第二天上课前,阿哈玛德在老师检查作业时及时赶到,把他帮同学写好的作业交给了沮丧的内玛札迪。两人都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检查。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剧照

《天堂的孩子》(ofHeaven,又名《小鞋子》,1998),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影片标志着伊朗儿童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获得1998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洛杉矶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影片讲述三年级小学生阿里无意弄丢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双鞋子,为了不让贫困的父母发现,再给家中添负担,兄妹俩轮流穿阿里的球鞋去上学,每天跑来跑去。学校准备举行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新球鞋。阿里参加比赛,一心要为妹妹赢得一双鞋回来。他得了冠军,与新球鞋擦肩而过。阿里沮丧地回到家,在水池里泡脚,池中的金鱼抚慰着他的伤感。

《天堂的孩子》剧照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