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日本电影与黑泽明
一、日本电影业
1。早期日本电影特点
1896年电影传入日本。默片时代的日本电影表现了突出的日本文化特点。日本电影从一开始并非无声,而是有解说员的旁白,当场为观众讲解剧情。解说员的旁白是从日本说唱艺术的“辩士制度”借鉴过来的,日本的默片都配有辩士的解说,称为“活动辩士”。直到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兴起后,辩士的作用才消亡。日本电影的开端结尾常常伴有画外音,表现出早期电影辩士旁白的痕迹。
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经典的舞台表演艺术,早期日本电影主要取材日本传统歌舞伎剧目,带有浓厚的舞台剧特色。电影沿用歌舞伎,大多采用全景、远景、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如同实况转播的歌舞伎舞台演出。例如牧野省三导演的《忠臣藏》(1910)。
由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性,歌舞伎题材的日本电影也都由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被称为“女形”,30年代才普遍出现女演员。歌舞伎的舞台形式也对以后的日本电影产生了影响,例如黑泽明的《罗生门》就存在歌舞伎的舞台框架。中国对西方电影的引进是通过日本传入的,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根据京剧片段改编,与日本最初的电影题材来自舞台剧相同。
受美国电影的影响,日本电影建立了制作基地。所不同的是,美国电影只有好莱坞一个中心,而早期日本电影制作有两大基地,东京和京都。东京以拍摄现代戏为主,京都以拍摄古装片为主。它们风格对立,竞争激烈。日本电影模仿好莱坞建立电影企业,电影制片公司有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简称“日活”,1912)、天然色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活”,1914)、大正活动映画(简称“大活”,1920)、松竹株式会社(简称“松竹”,1920)、国际活动映画公司(简称“国活”,1920)、帝国映画艺术公司(简称“帝映”)、东宝株式会社(简称“东宝”,1932)等。电影制片公司此起彼伏,电影产业一片繁荣。所不同的是,好莱坞电影实行制片人制和明星制,日本电影则是以导演为中心,具有东方文化的“家长制”色彩。
早期日本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第一次高峰。电影题材主要有:剧情片,如五所平之助的《太太和妻子》(1931)表现小市民生活,小津安二郎的《浮草物语》(1934)、《独生子》(1936)描写家庭人伦亲情,沟口健二的《祗园姐妹》(1936)讲述艺伎的命运等;喜剧片,如牛原的《他和人生》(1929);剑戟片,即武打片,俗称“杀阵”,以武士、浪人为主角,表现武士道精神。如伊藤大辅的《忠次旅行记》(1927)。山中贞雄的《丹下左膳余话:百万两之壶》(1935)虽然不是纯粹的剑戟片,却有突出的武士元素。
2。日本电影的辉煌
日本电影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国主义“国策电影”的扭曲、战败后的复苏,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六大电影公司日活、松竹、东宝、新东宝、大映、东映成为日本电影业的支柱。战前就已成名的导演在50年代奉献出自己成熟的电影作品,新生的导演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从黑泽明的《罗生门》获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开始,日本电影走向世界,不断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如沟口健二在威尼斯电影节三度获奖,《西鹤一代女》获1952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雨月物语》获195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山椒大夫》获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黑泽明的《生之欲》获1952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七武士》获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银狮奖,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获1954年戛纳电影节大奖,今井正的《暗无天日》获1956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世界进步奖”,稻垣浩的《无法松的一生》获1958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等。这些电影题材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批判封建礼教;沿袭剑戟片的传统,表现武士精神;揭露社会罪恶,批判司法不公;表现“守护”主题,描写小人物的悲剧人生等。
60年代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日本也出现了电影新浪潮,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感。主要代表有大岛渚和今村昌平。大岛渚的电影与政治联系紧密,他的“青春三部曲”《青春残酷物语》《太阳墓场》和《日本的夜与雾》(1960)使他成为日本新浪潮电影的“旗手”,影片关注当时年轻人面对社会、青春、学生运动的观念和心态,反映对抗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
今村昌平的电影表现社会底层生活,反思日本文化。《猪与军舰》(1961)描述美军占领时期的日本人生活现状,用“猪”隐喻日本的地位和扭曲的道德价值。《日本昆虫记》(1963)以昆虫比喻底层女性为妓的一生,挖掘日本传统。《红色杀机》(1964)讲述日本传统家族制度下最底层的女性命运,反观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70年代日本电视产业迅猛发展,电影走过辉煌,六大电影公司衰落,让位于独立制片的发展。
3。著名电影导演
小津安二郎
日本电影史上有一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Ozu,1903—1963)被称为日本民族电影大师。他20岁进入松竹公司担任摄影助理,24岁执导了第一部影片《忏悔之刃》(1927)。一生共导演54部影片,代表作有《我出生了,但……》(1932)、《我们要爱母亲》(1934)、《晚春》(1949)、《早春》(1956)、《小早川家之秋》(1961)、《秋刀鱼之味》(1962)等。其中《东京物语》(1953)获得伦敦电影节国际电影杯奖。
小津的影片主要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为题材,表现日本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人物的日常起居、言行举止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影片风格细腻,通过散文化的叙事风格讲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画面构图静止。影片中的人物常常坐在酒吧柜台前,或者跪坐在榻榻米上对话,对话姿势按照民族习惯处理为双方朝向同一方向,避免面对面的直视对方。由此形成低视角的拍摄,摄影机停留在榻榻米的高度,采用仰拍。这种拍摄方法被称为“低镜头静态摄影法”。他的影片表现了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受到西方电影界的推崇。
沟口健二
沟口健二(Mizoguji,1898—1956)22岁进入日活公司担任导演助理,25岁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爱情复苏日》(1923)。一生共拍摄50部无声片,38部有声片。有声片有《故乡》(1930)、《浪华悲歌》(1936)、《爱与怨的峡谷》(1937)、《近松物语》(1954)、《红线地带》(1956)等,三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沟口健二的电影关注女性题材,多以妓女为主角,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由此获得“女性电影大师”的尊称。他擅长使用移动长镜头,通常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与西方长镜头不同的是,他的移动长镜头始终和人物同距离、同速度地横向或者纵向移动,形成不变的全景镜头,而不会出现特写镜头。他的长镜头在全景镜头中的内在流动,体现了东方艺术重视人与自然融合的美学观念。
北野武
北野武(KitanoTakeshi,1947—)在做导演之前,已经是一个职业相声演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1983年进入电影界做演员。1989年自导自演了第一部作品《凶暴的男人》,一举成名,获得当年日本电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及新秀奖。代表作《花火》获得1997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及蒙特里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座头市》获得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奖。
北野武的电影主要表现黑社会的仇杀题材,充满暴力。他和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并称为暴力美学大师。他的暴力以冷酷著称,其中植入幽默的片段,释放令人窒息的暴力压抑。他被认为是黑泽明的接班人,日本电影复兴的旗手。
黑泽明
二、“电影天皇”黑泽明
黑泽明(AkiraKurosawa,1910—1998),日本电影导演,日本电影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电影天皇”“东方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