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电影影片 > 第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第1页)

第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第1页)

第三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从1945—1951年持续了6年,它是世界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美学运动,对现代电影创作有深远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提供了特殊的契机。战争破坏了整个欧洲的经济文化基础,留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创伤。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战争提出的问题成为以后所有人文艺术科学研究的主题,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这个背景下产生。

意大利在1910年代格里菲斯时代,就是一个电影大国,乔万尼·帕斯特罗内的《卡比利亚》(1914)和恩利科·古阿佐瓦的《你往哪里去?》(1913)曾在美国放映,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盛行美国的浪漫感伤喜剧和家庭情节剧,构成了意大利大众文化的趣味。同时从19世纪开始在意大利流行的自然主义和真实主义小说,成为意大利电影的最主要的题材来源。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统治意大利21年(1922—1943),此间,他大力发展电影业,把电影作为最有效的宣传工具,为法西斯统治服务。他从财政经济上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建立了拥有16个摄影棚的巨大电影城和一所国家电影学校。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成为盟军占领地,由于受到炮火的毁坏较小,原有的电影设备成为人民力量所有,发展电影有了物质条件的保障。

意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最早启动电影制作的国家,当别的国家还在瓦砾中发掘制片厂和电影院的遗址时,意大利的电影工作者已经扛着摄影机上街拍电影了。1950年,只有意大利可以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抗衡,以至于好莱坞的导演也因为意大利电影业优良的设备和低廉的优秀员工,去意大利拍片。

二、新现实主义的发展情况

1。“新现实主义”概念的来源

1942年维斯康蒂拍摄了《沉沦》,表现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悲惨景象,该片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将影片中出现的新元素称为“新现实主义”。影评人彼特朗吉里在《电影》杂志(1942年第146期)上评论《沉沦》,使用了“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o)一词。1943年电影实验中心的批评家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发表了题为《新现实主义》的文章,抨击意大利电影中的浮夸虚伪的倾向,呼吁发掘电影中缺少的“新现实主义”。这只是笼统地提出写实的要求,还不是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纲领。

参与新现实主义的年轻电影人有些曾经是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有亲近感,做过大量的介绍报道,在电影理念上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主张面向现实、表现真实。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对新现实主义产生了直接影响,1935年雷诺阿拍摄的《托尼》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作品。雷诺阿在影片中启用非职业演员,再现生活原貌的写实风格影响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许多新现实主义导演都曾经在法国导演手下工作过,从诗意现实主义寻找到一条新的审美之路。

2。新现实主义的发展

1945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真正确立的时间,罗西里尼拍摄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作,享誉世界。从1945—1950年是新现实主义的全盛期,代表导演有罗西里尼、德·西卡和维斯康蒂。

1951年以后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一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结束,原来因战争把不同阶级身份和思想观念的电影工作者集中到一种电影风格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二是政府不满意新现实主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认为在国外损害了意大利的形象,因此限制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生产和输出。三是新现实主义电影表现普通人的创作原则具有局限性,战后资本主义的复兴,难以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得到充分表现。

新现实主义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导演,也培养了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好莱坞电影的反拨,直接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对西班牙、希腊、印度、伊朗电影都产生了影响。中国电影郑洞天的《邻居》(1981),贾樟柯的《小武》(1997),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1992)、《一个都不能少》(1998)等都有新现实主义的回响。

新现实主义没有统一的创作纲领,参加人员各种身份都有。主要特点是注意反映意大利现实生活;通过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拍摄方法注重真实感、实景拍摄、使用自然光;反对好莱坞的明星制度,尽量使用非职业演员。

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起人罗伯特·罗西里尼

罗伯特·罗西里尼

罗伯特·罗西里尼(RobertoRossellini,1906—1977)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起人,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与德·桑蒂斯、卢切诺·维斯康蒂、德·西卡同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四大主将。

1。生平与创作

罗西里尼生于意大利罗马,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建筑师。高中毕业后因热衷电影,他放弃读大学而进入电影界。罗西里尼的代表作有“战后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和《德意志零年》(1948),以及《戴拉·罗维莱将军》(1959)和《法尼娜·法尼尼》(1961,根据司汤达小说改编)。

罗西里尼的电影特点是真诚坦白,追求真实。用普通人代替专业演员,用实景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代替编写好的场景,用生活代替虚构。他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记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的戏剧性主题。他拍摄的一系列低成本电影真实地记录了战后意大利的民生。

2。《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Rome,OpenCity,1945)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为导演带来国际声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德国法西斯占领罗马,以保护罗马名胜古迹为名,宣布罗马是不设防的城市,事实上却疯狂掠夺意大利人民财产,镇压革命者。导演以德国法西斯宣布的罗马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为电影名,表现抵抗组织领导人曼福迪组织罗马市民与法西斯的斗争。影片的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罗西里尼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

影片具有纪实风格,导演把演出场地搬到战争中伤痕累累的大街上,在实景中拍摄,产生强烈的真实感,部分镜头为战争状态下偷拍完成。影片中的角色,除了皮德罗神父和工人的妻子平娜是由专业演员扮演之外,其他人物均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由于他们都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有着深刻的体验,所以演来自然真实。影片第一次集中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影片围绕抵抗运动领导曼福迪的故事安排情节,开端即是德军搜捕曼福迪,平娜被敌人击毙在大街上。游击队在公路上袭击德军军车,救下被捕的工人,曼福迪因女友的出卖,和神父一起被敌人抓捕。曼福迪受到德军严刑拷问,至死不降,表现了革命者的气节。影片结尾,神父被押上刑场处死,参加抵抗运动的一群少年隔着铁丝网目睹了行刑,他们是抵抗运动的希望,反对法西斯的斗争将继续下去。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剧照:抵抗

3。《德意志零年》

《德意志零年》(GermanyYearZero,1948)是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之一,也是一部重要的新现实主义杰作,主要讲述战争带给人民饥饿贫困,儿童心理畸形,德国纳粹主义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

开端画外音讲述导演的创作意图,提出儿童教育问题,具有纪录片风格。12岁的埃德蒙特·凯拉在千疮百孔的柏林废墟中为了生存而努力。他的父亲因营养失调患了重病,哥哥以前是纳粹士兵,为避免被逮捕而躲在家里,姐姐为生计沦为妓女。埃德蒙特遇到了从前的老师海宁,后者为他提供希特勒的演讲录音到黑市上去卖,并教育他鼓足勇气击败软弱。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