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电影影片 > 第二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第1页)

第二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第1页)

第二节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是法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现的一个电影学派,名称来自世界电影史理论家萨杜尔的评价。他说:“诗意现实主义是1930至1945年间把克莱尔、维果、雷诺阿、卡尔内、贝盖尔、费代尔等人联结在一起的一条共同的纽带。”[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受到左拉自然主义美学原则的影响,将抒情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产生了一批反映法国电影本性与民族性特色的电影。

一、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1。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文化基础与独立电影的兴起有关。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法国电影大公司“百代—纳当”与“高蒙—法兰科—奥倍特”相继倒闭,引发独立电影的兴起。独立电影为电影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促使法国电影本土化和特色化,为诗意现实主义提供了文化基础。1937—1938年间,法国出口的影片居世界首位。

20世纪30年代法国面临国际、国内的矛盾冲突,国际上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猖獗,威胁着法国的领土主权;国内经济恶化,下层人民生活艰辛,在政治上引发了全民团结的爱国心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心。诗意现实主义将同情倾注于底层人民,表现小人物。世界有声电影的产生为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创作新电影的技术条件。有声片使语言成为电影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表达30年代法国人的政治诉求,增强民族认同感。

2。30年代初期诗意现实主义的准备时期

30年代初期是诗意现实主义的奠基阶段,产生了诗意现实主义的有声片。代表导演和作品有雷内·克莱尔的《巴黎屋檐下》(1930)、《自由属于我们》(1931),让·维果的《操行零分》(1933)等,主要表现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注重画面的诗意表达。

3。30年代中期诗意现实主义的乐观时期

1935—1937年左翼联盟“人民阵线”执政时期,诗意现实主义影片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具有政治倾向。代表导演和作品有费代尔的《大赌博》(1934)、《米摩莎公寓》(1935),雷诺阿的《托尼》(1934)、《朗吉先生的罪名》(1935)等。

4。30年代后期诗意现实主义的黑色时期

30年代后期是右翼分子执政、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的时期,诗意现实主义进入黑色时期,影片具有黑帮片性质,弥漫着阴暗与悲剧气氛。代表导演和作品有马塞尔·卡尔内的《雾码头》(1938),杜维威尔的《逃离昨天》(1935)等。

让·迦本

40年代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诗意现实主义的重要导演费代尔、雷诺阿、杜维威尔离开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宣告结束。但它影响了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

在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中,涌现出早期法国影坛三杰,他们是雷内·克莱尔、马塞尔·卡尔内和让·雷诺阿。他们的作品代表了诗意现实主义整个发展阶段的电影风格,以写实的手法、诗情画意的风格表现现实生活。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启用了法国著名演员让·迦本(JeanGabin,1904—1976),他能饰演各种类型的人物,特别擅长饰演具有悲剧命运的小人物形象,表现逃亡与落网的主题。主演影片有杜维威尔的《逃离昨天》《同心协力》,卡尔内的《雾码头》《天色破晓》,雷诺阿的《人面兽心》等。他曾两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两次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二、雷内·克莱尔与《巴黎屋檐下》

雷内·克莱尔(RenéClair,1898—1981)是法国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作家,诗意现实主义初期代表,他是乔治·梅里爱与麦克斯·林戴以来最著名的法国电影艺术家。

1。法兰西学术院第一个从事电影的院士

雷内·克莱尔

法兰西学术院是17世纪路易十三时代由首相黎世留于1634年建立的法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院士实行终身制,只有40个名额,别称为“不朽者”。1962年克莱尔成为被法兰西学术院接纳的第一个从事电影的院士,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表明电影也像其他学术一样被官方看作学问,受到尊重和景仰。为此克莱尔异常感动,在接纳仪式上做了题为《对电影艺术的褒奖》的演说。他说:“在贵院的历史上,被接纳者的头衔像一个鼓捣影子的人这样低下是不多见的,他随身带来的仅仅是些幻影而已;假如人们不知道,接受荣誉的人只不过是为此而派来的一位代表,那就完全有理由对你们今天这种做法感到惊诧不已了。今天被接纳到你们中间来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表现形式,你们的前辈尚不知道它的存在,它与我们这个世纪差不多同龄,善意的命运在这种艺术形式诞生时赐予它卢米埃尔这个名字。”[4]克莱尔把自己当选院士看作是对电影艺术的褒奖。

2。最有法国气派的电影大师

克莱尔一生中创作的40余部影片具有浓厚的法国文化印记,充分体现了法国民族的特性,人们推崇他是法国导演中最有法国气派的电影大师。克莱尔也是电影理论家,从1922年起就开始写作影评和理论文章,并把自己在创作实践中对电影艺术的思索和再认识、对电影表现手段的独到见解写成文字,汇编成文集《电影随想录》(1951),晚年又撰写了专著《昨天的电影、今天的电影》(1970)。克莱尔还是一位作家,主要著作有《亚当斯》《中国王子》《点点滴滴》。

克莱尔在默片时代是先锋派电影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幕间休息》(1924)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这部影片深受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先锋派电影的实验作品。影片摒弃叙事逻辑,采用散漫无序的结构,通过剪辑和叠印等艺术技巧,突出画面之间的视觉形象联系。

1930年代上半期克莱尔拍摄了《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1)、《自由属于我们》(1931)、《七月十四日》(1933)等有声电影佳作,促进了有声电影的健康发展。克莱尔的电影具有音乐喜剧片的风格,轻快的音乐穿插在剧情中,既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又是电影的背景音乐,如《巴黎屋檐下》和《百万法郎》。主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浮华世界的众生相,以轻松的喜剧结局表现艰难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希望和法国人特有的乐观精神。

3。《巴黎屋檐下》

《巴黎屋檐下》(UheRoofsOfParis)是克莱尔创作道路上的转折点,它不仅是从无声片向有声片的过渡,而且是他自觉创造鲜明的导演风格的尝试,力求使电影摆脱由演员表演主宰一切的陈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克莱尔被认为是“作者电影”的先驱。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