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电影影片 > 第一 纪录电影之父(第3页)

第一 纪录电影之父(第3页)

1。生平与创作

伊文思出生于荷兰的尼梅格城,其父开设照相器材公司。伊文思13岁时在家人的协助下拍摄了一部胶片长200米的电影习作《茅屋》,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公司工作。1926年伊文思开始对电影感兴趣,拍摄纪录片。

伊文思和其他三位纪录片大师相比,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短纪录片《雨》(1930),是“城市电影”中最富诗意的一部作品,表现雨的忧郁和形式美感,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

《雨》剧照

伊文思是一个左翼电影人,思想激进。1946因秘密拍摄《印度尼西亚在呼唤》,遭到荷兰当局禁映。荷兰当局还对伊文思采取了禁入国境的“惩罚性措施”。他在60年里,哪里发生战争,爆发革命,他就奔赴哪里拍摄纪录片。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越南抗美战争、古巴剿匪等,都有他的影像纪录。

每当伊文思追求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就转向拍摄先锋电影。《塞纳河畔》(1957)是他定居巴黎后拍摄的诗意纪录片,表现人与河流交汇的美感,获得1957年的戛纳电影金棕榈大奖。

《塞纳河畔》剧照:人与河流

2。伊文思与中国

伊文思和中国有深厚的情谊,他称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1938年伊文思第一次来中国,拍摄了《四万万人民》,临走前他将摄影机和数千尺胶片送给延安,为此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延安电影团”。以后他在1956年、1958年、1961年、1971年、1972—1975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4—1988年多次来中国拍片和长久居住,担任新闻电影制片厂的顾问和文化部的顾问。

1972—1975年,伊文思与夫人罗丽丹在中国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它由12部各自独立的影片组成:《大庆油田》《上海第三医药商店》《上海汽轮机厂》《一个妇女,一个家庭》《渔村》《一座军营》《对一座城市的印象》《球的故事》《秦教授》《北京京剧团排练》《北京杂技团的训练》《手工艺艺人》。表现了各阶层在那段历史时期的生活、劳动、学习等情况,演出时间12小时。

《愚公移山》明显地带有20世纪70年代中国**时期“左”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的抒情。它是了解那个时期的一个影像资源。

由于中国政治的变化,伊文思拍的《愚公移山》使他在西方社会处境艰难,落魄十多年。命运的挫折使他又一次转向先锋电影,他于90岁高龄在中国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风的故事》(1988)。影片通过伊文思追寻风的过程表现了他对生命的体验。它以一种自我反射式的拍摄手法,将梦幻与玄学纳入纪录片,融合了伊文思早期的抒情性电影语言、“直接电影”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1989年初在巴黎举行首映式,获得好评。

《风的故事》剧照:追风的生命

3。《四万万人民》

《四万万人民》(The400million,1938)是伊文思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现了日本侵略军对中国的轰炸,人民的灾难和全民抗日。包括人民抗日、国民政府抗日、国民党军队抗日、共产党抗日、蒋介石任抗日总指挥等纪录影像。

《四万万人民》剧照:日本侵略中国

《四万万人民》剧照:全民抗日

影片记录了山东台儿庄战役。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台儿庄在山东省的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31日,中国军队在总指挥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战至4月7日凌晨,除一部分日军突围至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全部被歼。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在军事上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政治上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显示了举国一致团结抗日的伟大力量。

《四万万人民》剧照:收复台儿庄,庆祝胜利

1938年4月初,伊文思和匈牙利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1913—1954)在抵达中国后不久,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9]

卡帕摄影: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国军人

《四万万人民》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成为今天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

六、小结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四大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维尔托夫、伊文思的电影发展了纪录电影类型。弗拉哈迪专门拍摄远离文明的原始部落的生活;格里尔逊提倡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维尔托夫主张以电影眼睛代替人的眼睛,客观表现现实生活;伊文思以革命的**,表现世界各个国家发生的事件。纪录电影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不断发展。

思考题

1。纪录片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是什么?

2。弗拉哈迪的电影特点和拍摄方法是什么?

3。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观念是什么?

4。维尔托夫的电影观念和拍摄方式是什么?

5。伊文思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6。早期纪录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哪些?

7。解释:影视人类学,格里尔逊学派,电影眼睛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