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先驱是库里肖夫,他通过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得到了电影蒙太奇剪辑的奥秘。经过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发展,苏联蒙太奇理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学派。
一、苏联电影的兴起
20世纪初期,俄国制片商德朗科夫在1908年开始生产影片。最初俄国影片风格受丹麦电影的影响,采用北欧影片公司的题材。此外,直接从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文学家的作品中取材。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苏联电影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下复苏。列宁提出“电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他鼓励发展电影,把它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因为电影不需要文字就能理解,因此便于发挥宣传效果。1922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电影发行机构高斯影业,控制影片的进口和出口。1923年前,苏联电影主要是进口影片。1923年苏联自己拍摄了表现内战题材的影片,受到观众欢迎。
1925年苏维埃政府在列宁格勒成立了一家新的影业公司索夫影业,即以后的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索夫影业发展本土的电影生产,提携年轻的蒙太奇导演,外销国产影片。1926年出口的第一部影片是《战舰波将金号》,销往德国。它的蒙太奇手法受到热烈欢迎。索夫影业用卖片子赚取的外汇,购买外国电影器材,推动了苏联电影工业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蒙太奇电影学派。它是苏联电影工作者发展形成的电影理论。美国格里菲斯电影创作、欧洲先锋派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等都对苏联蒙太奇学派产生了影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电影美学学派。学派代表是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二、库里肖夫实验室
列夫·库里肖夫(LevKuleshov,1899—1970),苏联电影导演,电影学派理论家,苏联蒙太奇理论的先驱。在世界电影史上,他第一个通过实践得出完整的电影理论。库里肖夫是莫斯科电影学校的教师,他在学校建立了“库里肖夫实验室”,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电影导演,如普多夫金。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缺乏拍电影的器材和胶片,库里肖夫实验室主要分析研究外国影片。他们将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的几千个镜头拆开、分解,然后进行各种新的组接,为此掌握了剪辑的不少奥秘。库里肖夫的电影结构分析理论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库里肖夫效应
通过分析电影结构,库里肖夫发现了电影传达意义的基本规律。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演员莫兹尤辛毫无表情的特写面孔,分别与另外电影中的一盆汤、一具尸体、一个孩子的镜头连接起来,结果使观众感到他有想喝汤、悲痛和喜悦的表情。而特写镜头的脸是完全一样的,他的丰富表情是通过镜头剪接出来的。这个实验证明,两个镜头相接就能产生新的意义。这就是库里肖夫效应。
2。镜头的组接理论
库里肖夫得出结论说,电影的意义不在表演,而在上下镜头的联系。电影的组接是影片产生意义的基础。不同画面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隐喻。库里肖夫认为,电影不是从演员的表演和镜头的摄制开始,而是从导演将各种镜头组接起来开始。将不同的镜头胶片按不同的次序组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库里肖夫的组接理论就是电影蒙太奇的奥秘。爱森斯坦发展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论,并取得巨大的成果。
蒙太奇(Montage)一词本是法语的建筑学概念。1920—1922年间,法国导演让·爱浦斯坦将它引用到电影剪辑中,指将分散拍摄的各种胶片素材组合成一个有序的、连贯的整体形态。蒙太奇的完整意义包括三方面。一是蒙太奇思维,指编导进行条理贯通、结构独特的构思安排。二是蒙太奇结构,指电影结构手段、叙述方式、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三是蒙太奇技巧,指电影剪辑的具体技法,包括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组接、转换的技巧。
普多夫金
苏联蒙太奇产生的直接根源在于克服苏联早期电影业胶片匮乏的困难。电影人不得不利用一些零碎胶片来拍摄,然后再加以剪辑,将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组接起来,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断、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苏联电影人不得已的做法恰好与蒙太奇的“剪辑”“组合”之意相吻合,从而产生蒙太奇学派,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系统化。
三、抒情蒙太奇代表普多夫金
伍瑟沃罗德·普多夫金(VsevolodPudovkin,1893—1953),苏联电影导演、演员、理论家。1920年入苏联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学习,1922年进入库里肖夫工作室,参加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不平凡的冒险》和《死光》的拍摄。1925年后独立拍片,1926年完成《母亲》,此后又导演了《圣彼得堡的末日》和《成吉思汗的后代》。这三部影片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上的地位。
1。蒙太奇叙事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从情节发展出发,对与事件相关的事物进行蒙太奇比较。这一点与爱森斯坦以理念为出发点,局部插入不同镜头做比较的蒙太奇手法不同。普多夫金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影响,在电影中引入斯坦尼体系,注重演员的体验、心理分析和前期准备。他对演员的演技要求高,并把演员的表演融入到电影的蒙太奇叙事中。
普多夫金把蒙太奇叙事分为“场面蒙太奇”“段落蒙太奇”和“对列蒙太奇”。场面蒙太奇由不同角度拍摄的镜头构成;段落蒙太奇指若干场面蒙太奇构成的对比的情节;对列蒙太奇指贯穿在场面蒙太奇和段落蒙太奇中的对照。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归结起来具有抒情的诗意特点。
2。《母亲》
《母亲》(Mother,1926)是普多夫金的代表作,根据高尔基的《母亲》改编,体现了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手法。
《母亲》的故事发生在1905年,以一个工人母亲尼洛夫娜为主角,表现她的革命经历。在儿子巴维尔参加革命被捕的影响下,母亲提高觉悟,由一个胆小怕事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英雄母亲。她加入革命行列,最后牺牲。
影片以母亲受丈夫虐待开始,儿子巴维尔维护母亲,反抗父亲。母亲受虐待的场面围绕父亲拆钟的情节,用不同角度的镜头加以表现,形成场面蒙太奇。
《母亲》剧照:母亲受虐待
母亲的丈夫酗酒成性,并且破坏罢工,被工人杀死。他的死仍然引起母亲的悲痛。母亲为父亲守灵的段落,交替出现沙皇军队对革命者的大清洗。守灵与清洗呈现了平行交叉的段落蒙太奇叙事。在守灵画面构图中,母亲木然地坐在灵床边,形成父亲遗体上的白布与母亲黑衣的对照。
母亲守灵旁边用水盆接屋漏的水滴,具有多重隐喻。屋漏偏逢连夜雨,表明母亲的穷困,丈夫死亡更加凸现了一个工人家庭的贫穷生活。水滴是母亲被压抑悲哀的含蓄表达。父亲使用家庭暴力打母亲,让母亲活得痛苦。丈夫的死让她感情麻木,欲哭无泪。但她终究是悲哀的,多次重复出现的水滴是母亲眼泪的表征,木然的母亲终于流下了眼泪。
《母亲》剧照:守灵与清洗
影片表现一个劳动母亲的觉醒过程。母亲最初缺少觉悟,受骗交出了儿子私藏的武器,导致儿子被捕。这是母亲觉醒的一个转折点。受骗的场面采取了多角度拍摄的手法。母亲从不觉悟到觉悟,通过探监传递纸条给儿子,参加营救被捕革命者的活动。镜头表现人物心理细腻。
《母亲》剧照:受骗与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