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是1922年前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发展起来的一个艺术流派。超现实主义绘画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力图在图像世界中表现人的潜意识,将一些毫不相干的事物强行联系在一起,造成荒诞的心理幻境。超现实主义绘画所描绘的形象在细节上是写实的,但整体上又超越现实,以此反映人的复杂的潜意识精神活动。代表画家是西班牙画家达利。
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1931)将具体的物体用写实手法表现出来,但每个物体都散乱在画面上,以畸形的软体挂表为主,含义无法解释。
6。抽象主义画派
抽象主义画派是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一种反对表现视觉印象和视觉经验的艺术流派。俄国画家康定斯基是其创始人。他长期活跃于德国,后入法国籍。他的论著《论艺术的精神》(1910)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有着独立的价值,线与色彩能够充分表达感情,因此绘画应该脱离对物象的摹写。抽象派绘画影响了法国抽象派电影。
康定斯基《构图2号》(1910)是抽象主义代表作,人物成为点或线条图案,画面空间是急速运动的色块,故事被淹没在抽象的图案中。画家用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来表现一种精神状态。
达利:《记忆的永恒》
康定斯基:《构图2号》
二、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avant-gardefilm)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述故事的纯视觉影片。先锋派电影创造的术语有纯电影、抽象电影、实验电影、绝对电影、电影技巧诗、视觉交响乐等。这些概念表现了远离现实的抽象化和潜意识化的倾向,表明先锋派电影是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不同于电影诞生初期的杂耍性质。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著作有法国德吕克的《上镜头性》(1919)、爱泼斯坦的《向电影致敬》(1921)、杜拉克的《完整电影》(1927)、冈斯的《画面的时代来到了》(1927)、慕西纳克的《论电影节奏》(1923)、莱谢尔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物》(1926)等。
意大利理论家卡努杜在《电影不是戏剧》里划分了电影和戏剧的界限:“不要在电影和戏剧之间寻找相同点……不论在精神上、形式上、启示方式上和表演手段上,都没有共同点。”[1]在默片早期和先锋派电影运动前期,电影人特别推崇光在展示事物中的作用,认为光是电影艺术的精髓。卡努杜认为,电影是“由光的画笔绘成的”[2],这也是他提出电影不是戏剧的一个支撑观点。
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电影概念“上镜头性”,它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两词组合而成。尽管照相可以表现人的美,有的人很“上照”,很“上相”,但照相的美却不是电影的“上镜头”。照相术不是上镜头性,不能用照相术的精致华丽代替电影。他说:“所谓‘上镜头性’却正是电影和照相术的和谐结合!因为,电影是一回事,照相又是一回事。”[3]爱泼斯坦在《电影的本质》一文中对“上镜头性”做了新的阐释,指出上镜头性是电影艺术的精神特质,“‘上镜头性’是电影的最纯净的表现”,“凡是由于通过电影再现而增添了它的精神特质的一切现象,就是‘上镜头’的东西。”[4]
先锋派电影理论反对戏剧化,主张通过联想达到电影诗的境界,表现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描写梦幻世界。先锋派电影反映的题材都是城市题材,它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产物。先锋派运动是少数精英分子发起的运动,它的影响力有限,属于一种贵族运动。
三、德国先锋派电影
德国先锋派电影产生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0年。德国先锋派电影属于抽象电影,它把绘画和音乐的抽象主义用于电影创作,表现节奏、光影、线条。德国先锋派电影在纳粹上台后被扼杀。标志性成就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室内剧电影和街头电影。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好莱坞电影向欧洲的扩张。
1。产生原因
德国先锋派电影直接受到1910年出现在慕尼黑的德国表现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表现主义认为,艺术要表现纯精神的世界,视觉艺术要表现主观感受、非实在的视觉效果。表现主义绘画追求不合比例的非对称的构图、明暗对比强烈的色彩,为表现主义电影提供了文化氛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禁止英、法、美等国的电影输入,只允许北欧瑞典、丹麦等国的电影进口。北欧电影受哥特文化的影响大,影片多表现神秘、恐惧、鬼怪题材,影响了德国电影的风格。
作者电影(authorfilm)的作者不是指导演,而是指著名作家创作的原著剧本,或者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它是文学与戏剧的联姻,提高了电影的品位和质量。1912年德国的一些导演、作家、演员和剧院合作,拍摄电影。1913年出现了“作者电影”,奠基作是《另一个》,代表作是《布拉格学生》。
《布拉格学生》根据浮士德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青年学生与魔鬼打赌,出卖灵魂的故事。影片通过强烈的光线和明暗对比,创造了梦幻般的画面效果,预示了先锋派电影的兴起。
2。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expressionisticfilm,1919—1924)是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影片创作上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反映在高度失真变形的布景、角度古怪的摄影和阴沉朦胧的照明上。表现主义戏剧的风格化表演在电影中得到极大的发挥。
罗伯特·维内执导的《卡里加里博士》(Theetari,1920)是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影片以一个疯子的视角看世界,表现了一个狂想症者虚幻的谋杀主题。影片的特点是布景风格化,借用剧场做法,以画在画布上的扭曲怪异的建筑物为背景,演员也成为布景的一部分;提高光线的明暗对照,营造画面气氛。它开创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恐怖电影的先河。
弗里茨·郎的《大都会》(Metropolis,又名《大都市》,1927)是表现主义电影作品,科幻片。该片描写未来世界的大都市工厂主与工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主义风格表现在幻想情节和光线的处理上,通过渺小的人与巨大的建筑物的反差和对立,表现人的异化。《大都会》开端用光与影造成未来城市美轮美奂的幻象,在这幻象下是工人受城市和机器压迫的生存状态。
《大都会》剧照:光与影
《大都会》的工人住在地下城,工厂在工人住宅区之上,工厂主住在地面上的摩天大楼里。影片用光线表现城市的辉煌,工人受城市压迫,是城市的奴隶。工厂主为了有效地镇压工人,让发明家罗特万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它是按照一个在工人中有影响力的和平主义者玛利亚制造的,以此煽动工人捣毁机器。制造机器人是一个主观想象的过程,通过光影表现。用机器人煽动工人罢工是典型的表现主义幻想风格。影片正是以幻想情节反映劳资矛盾。
《大都会》剧照:制造机器人
影片工人罢工造成工人住宅地下城被淹,有如灾难片的表达。《大都会》使用的特技镜头和对未来现代化都市的想象在电影史上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