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指一种精神倾向,一种革命性的探索。先锋派是20世纪反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现代文化思潮。电影史上的先锋派运动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德、意、法等国出现的一种电影创新运动。
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的文化背景是现代哲学的兴起和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比如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存在本质和人的自由选择,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人的无意识心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这些文化思想都影响了绘画、雕塑、小说、戏剧和电影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国、德国的电影企业,唯有美国电影得到发展,逐渐形成称霸世界的电影工业。美国电影面向市场,以商业电影为主。欧洲电影要重新崛起,不可能模仿和重复美国的电影模式,因此只有在艺术上进行创新,才可能与美国商业电影抗衡,并建立自己的电影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益流行并进入电影。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如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影响到先锋派电影的创新,主张创作无功利目的的艺术电影。现代派绘画对先锋派电影的影响特别突出。
1。印象画派
西方现代派艺术从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主义绘画开始。印象画派摒弃古典画派固定不变的褐色调子,强调根据画家眼睛所见的光色变化和视觉印象,表现户外生活。特别注意对瞬间变化的外光的表现,形成连续制作的组画。印象画派对光色的追求,提高了画面的色彩明度,对绘画色彩是一次革新,是现代艺术的开端。印象画派直接影响了印象派电影对光色的运用,以至法国先锋派电影又被称为印象派-先锋派电影。
莫奈是印象派之父,他的《日出·印象》(1872或1873)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景色中的冷暖对比造成蓝紫色调,莫奈用跳跃的笔触捕捉晨雾中的流水在光色中的色彩变化,创造了海天一色的气氛效果。
莫奈:《日出·印象》
继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画派之后,在80年代又出现了新印象画派。他们和印象画派不同的地方是根据光学的色彩三原色原理,不用调色板调色,直接将各种颜料点染到画布上,从中取得画面的光感和色感。因此又被称为“点彩派”“分色主义”。新印象画派作品画面往往机械呆板,色彩不柔和。代表画家有修拉、西涅克等。修拉的代表作《阿尼埃尔的水浴》(1884),采用点彩法追求色彩与构图的和谐比例,在画面上点洒多层次的色点。画面色彩夺目,但人物像木偶,缺少生命感。
修拉:《阿尼埃尔的水浴》
19世纪末在法国出现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高更。塞尚专注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色的团块描绘物体的体积和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造型。代表作是《静物》《圣维克多山》《玩纸牌者》。
凡·高是荷兰人,出身贫困,早年画反映工农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1886年他来到巴黎,受印象派启发,改变画风。凡·高一贯喜爱向日葵,热爱黄色。《向日葵》(1888)表现了热烈奔放的红黄色和充满张力的运动感。
塞尚:《静物》
凡·高:《向日葵》
2。立体派绘画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一生的画风不断变化,具有20世纪各种艺术流派的特点。1908年前后,他从非洲雕刻中得到启示,创造了立体主义画派。分析立体主义把客观事物不同角度的视象组合到一个平面上;综合立体主义用包括各种实物在内的素材进行拼贴组合,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1907)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作品。画中左边三个少女用各种三角形拼凑起来,是对非洲艺术的模仿;右边两个人面部狰狞,来自非洲土著面具和文身的形象。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3。表现主义绘画
表现主义绘画流行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北欧国家,代表是侨居德国的挪威画家蒙克。表现主义画家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抨击传统艺术,以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发泄作者内心的激烈感情。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观性影响了表现主义电影对布景和光线的表达。
蒙克的《呐喊》(1893)表现震撼人心的恐怖、绝望与痛苦。画面前景的人物因痛苦而变形,背景中的两个人对呐喊无动于衷,表现出人性的冷漠。画家用红、绿、蓝三色和旋转的曲线表现桥、河水和天空,整个世界都因呐喊而奔驰,处于动乱中。
4。达达主义绘画
达达主义是1915—1916年间在瑞士出现的艺术流派,名称来自从字典偶然翻到的“达达”(儿童玩具)。达达主义反对传统价值,嘲弄陈规教条,挑战社会。这一画派广泛运用现成品和拼贴的方法,作品新奇大胆,极富叛逆性。在代表画家杜桑的《下楼梯的**》(1912)中,楼梯被描绘成松散的有机体形状,人物破碎厉害,具有明显的断断续续的运动感。
杜桑:《下楼梯的**》
5。超现实主义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