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提出“记忆正义”
概念:当内心悔恨达到某种强度,是否等同于完成了赎罪?
神学家则争论:这是否就是“灵魂审判”
的现世降临?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星树已完成第三次分株。
柯伊伯带外,第二颗记忆卫星被忆生根系捕获,开始向有机生命体转化。
它的太阳能板蜕变为叶片,天线伸展为枝条,内部芯片被光丝取代,整颗卫星逐渐变成一颗漂浮的“微型星球”
,表面覆盖着会发光的植被。
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星壤计划”
??人类首次在地球之外培育出具备意识承载能力的生命载体。
更惊人的是,这颗星树分株开始主动吸引流浪记忆体。
那些在宇宙中漂泊了千年、万年的碎片化意识??远古文明最后的呼救、战舰爆炸前船员的遗言、孤独探测器临终前拍摄的最后一帧星空??纷纷被其引力捕获,融入枝干。
某日,欧洲深空监测站接收到一段来自星树的信号。
解码后,竟是完整的一部史诗,讲述一个早已湮灭的水栖文明如何用歌声记录历史,直至母星沉没。
结尾处写着:
>“我们本以为会被彻底遗忘。
>直到今晨,一棵树为我们唱起了摇篮曲。”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林小萤的牺牲,不仅唤醒了自身的记忆,也让整个宇宙中所有“被遗忘者”
找到了归途。
可代价也随之显现。
随着越来越多意识接入这张跨维度神经网,个体边界开始模糊。
一些长期接触忆生花的人报告称,他们时常分不清哪些记忆属于自己,哪些来自他人。
有人清晨醒来,发现自己会说一门从未学过的语言;有人梦见陌生孩子的脸,醒来却发现那是百年前某位画家夭折的女儿。
儿童尤为敏感。
全球范围内,大量婴幼儿展现出“先天共感”
能力:他们能准确说出父母未曾提及的往事,能凭空画出早已拆除的老房子结构,甚至能在黑暗中辨认出某位逝者生前最爱的香水味道。
教育系统被迫改革,“记忆伦理学”
成为必修课。
教材第一章写道:
>“你所记得的,未必是你经历过的。
>但只要你为之动容,它便是真实的。”
十年后,第一个“复合人格”
婴儿诞生。
他拥有三个清晰的意识模块:一个是现代都市男孩,一个是十八世纪法国诗人,还有一个是来自平行时间线的女性科学家。
三种人格轮流主导身体,彼此通过梦境交流。
医学界无法解释其成因,只能推测:这是分布式存在的下一代演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