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陈大白:《洛阳实验区第一年》,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13]《河南省教育厅中国社会教育社洛阳县政府合设洛阳实验区办法》,载《社友通讯》,第2卷11、12期合刊,1934。
[14]《河南省教育厅中国社会教育社洛阳县政府合设洛阳实验区计划大纲》,载《社友通讯》,第2卷11、12期合刊,1934。
[15]《洛阳实验区董事会董事一览》,载《社友通讯》,第2卷11、12期合刊,1934。
[16]《洛阳实验区董事一览(一)(二)(三)》,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17]俞庆棠:《到洛阳去》,载《社友通讯》,第2卷11、12期合刊,1934。
[18]实验区筹备主任陈大白专门向社教社呈请为实验区发图记一颗:“该主任为慎重起见,特呈请颁发图记一颗,随由本社拟定样式呈请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准备。顷已刻就本质图记一颗,文曰‘中国社会教育社河南省教育厅洛阳县政府合设洛阳实验区图记’,业经颁发应用,并令将启用日期呈报备查”。《社务报告颁发洛阳实验区图记》,载《社友通讯》,第3卷1期,1934。
[19]《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经过》,载《社友通讯》,第2卷11、12期合刊,1934。
[20]临时设备各费或由各热心人捐募,或自行捐助。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捐助了科学仪器17件、农村工艺品14件、动物标本10件、病虫害标本46盒;赵光涛捐助脚踏车一辆、油印机一架;郭芳五捐助椅子15把;专员公署捐助电话机一架、方桌4张;王海涵捐助小算盘40把、大算盘1把等。赵光涛:《会议席上印象记》,载《社友通讯》,第2卷11、12期合刊,1934。
[21]《社务报告请求庚款补助费》,载《社友通讯》,第3卷9期,1935。
[22]《洛阳实验区徽章》,《社友通讯》,第3卷3期,1934。
[23](1)实施初步教育,奠定村单位实验之基础。(2)精密调查代表农村,编制村单位实验之计划。(3)组织民众领袖份子,建立村单位实验之组织。(4)联络政教热心人士,协助村单位实验之发展。《洛阳实验区筹备处计划大纲》,载《社友通讯》,第3卷3期,1934。
[24]整理自《洛阳实验区近讯组织设计委员会》,载《社友通讯》,第3卷1期,1934。
[25]“乡村建设是整个的,社会事业是多方面的,以民教机关少许之经济与人才,断难负此重任。所以我们主张民教机关应该与党、政、军、民事、金融、教育与合作等机关联合战线,通力合作,共谋整个乡村之建设。因为在彼为推广设施,在此为研究实验,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实施既经济而效率则甚大。”陈大白:《洛阳实验区第二年》,载《社友通讯》,第5卷1、2、3期合刊,1936。
[26]《洛阳实验区近讯工作报告心得及困难》,载《社友通讯》,第3卷1期,1934。
[27]按照洛阳实验区主持人陈大白的调查,他认为:“中原社会还留滞于十七世纪的封建社会,凡社会组织、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习惯等与沿海诸省多所不同,因之社会教育之实施方法,亦因地制宜,吻合社会之实际需要。……中原社会还滞留在于十七世纪的封建社会,尚未受到帝国主义之侵略,所以这是中国纯粹的农村之本色。不过在此封建社会中,旧礼教旧势力的确是很大,民教事业之推动,是很感困难。我们从事社教者如何借旧势力来建设新力量,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陈大白:《在开发中原社教的征途上》,载《社友通讯》,第2卷2、3期合刊,1933。
[28]《洛阳实验区近讯开幕典礼》,载《社友通讯》,第3卷4期,1934。
[29]《中国社会教育社洛阳实验区开幕典礼》,载《教育与民众》,第6卷10期,1935。
[30]陈大白:《写在前面》,载《社友通讯》,第3卷3期,1934。
[31]中国社会教育社:《洛阳实验区之政治实验心得》,载《建国教育》,第2卷1期,1940。
[32]中国社会教育社:《洛阳实验区之政治实验心得》,载《建国教育》,第2卷1期,1940。
[33]陈大白、邢广益:《洛阳实验区之新教育实验》,载《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1期,1936。
[34]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35]陈大白、邢广益:《洛阳实验区之新教育实验》,载《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1期,1936。
[36]吕庙村地处洛阳县城东北约15里(1里等于500米),距本区区公所平乐村约7公里(1公里等于1000米),本村依据保甲制度编制,隶属第三区65保,联保办事处设在该村,132户村民分属于12甲,50。75%属于自耕农,佃农兼自耕农占总户数的28。03%,地主仅4家,占总户数的1。52%,本村土地系黏质壤土,多属坡田,灌溉不便。盈亏户数为73户,占总户数的55。31%,盈余49户,占总比例的39。12%,盈亏相抵的12户。全村人口总数755人(其中13~18岁人数为85人,占总人口总比例的11。25%;19~39岁人数为269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5。63%),务农为50。99%,做笔、赶轿车为该村农户特种副业(做笔26人,赶轿车15人),妇女占总人口比例的61。45%。该实验村设有县立第22小学和县立女子短期小学各一所,学生70余人(男生40余人,女生30余人),民风朴实,女子多缠足,村媪多诵读佛经,附近有西吕庙、大杨树等10个村庄。沙居易、金绍武:《洛阳实验区吕庙实验村之农户调查》,载《社友通讯》,第3卷3期,1934。
[37]沙居易、金绍武:《洛阳实验区吕庙实验村之农户调查》,载《社友通讯》,第3卷3期,1934。
[38]《洛阳实验区近况董事会议》,载《社友通讯》,第3卷4期,1934。
[39]黄理斋:《筹备后期之洛阳实验区》,载《社友通讯》,第3卷3期,1934。
[40]《洛阳实验区吕庙实验村强迫征学办法》,载《中华教育界》,第22卷7期,1935。
[41]桐膺:《以民众教育助成地方自治促兴社会生产的我见》,载《社友通讯》,第4卷8期,1936。
[42]陈大白:《征学制实验之发端》,载《社友通讯》,第3卷7期,1935。
[43]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44]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45]大队长为全队最高领袖,在教学与管理上,都站在最重要位置。主要职责为:大队集合时司令、晨操升旗司令,精神讲话、新闻报告、视导教学、主席法纪会议、设计社务服务及教学研讨会主席等;中队长为全中队最高领袖,司点名、整洁监导、指导教学准备、参与法纪会议、维持秩序、视导教学、视导整洁检查、轮值新闻报告;大队长缺席时,得临时代理之。小队长为全小队领袖,也是基本干员。司整洁检查、纪录训练、违警纪录;导生上课时,司准备指导、复习指导,并为上下课时司令,各种活动均由小队长维持秩序,且参加法纪会议,执行惩处。
[46]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47]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48]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49]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