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扣帽子的时机和技巧
皇太极为了彻底困死这支明朝的精锐部队,又下令,各旗在各自的防地环城挖沟。沟,深1丈,宽1丈。沟外,再筑1丈左右高的墙,墙上修筑垛口。在墙内,距墙5丈左右的地方,又挖一道深7尺5寸、宽5尺的沟,沟上铺上秫秸,上面盖上土。
皇太极的工作,就是在大凌河城南的山冈上,监视城内的变化。
后金军在城外的行动,祖大寿掌握得很清楚。大凌河城刚刚筑毕,城内各种防务措施并没有落实到位,军用物资贮备不足。皇太极选择与祖大寿打消耗战,就是抓住了大凌河城的命脉。
祖大寿认为,等后金军在城外挖好壕沟之后,大凌河城就真的变成一座孤城,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时间拖得越久,城内士兵的战斗力就越弱,连吃饭都会成为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太极不费一枪一弹,就会把这支能征惯战的军队活活困死。
明军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后金军修好防御工事之前冲出去,回到锦州。
于是,祖大寿选择离锦州最近的南城突围,与莽古尔泰率领的正蓝旗士兵,展开殊死搏斗。
皇太极已经下了死令,明军在谁的阵地突围,谁就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明军为了求生,也是死战。两支都输不起的军队,在大凌河城南,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祖大寿多次组织士兵突围,均未成功,不得不退回城内。正蓝旗为了达到不放走一人的作战要求,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减员严重。
8月12日,明军又从南城突围。两蓝旗将士拼死截杀,把明军赶回城去。
两蓝旗将士杀得兴起,直冲城下。没想到,城上炮火齐发,打得因胜利而得意忘形的两蓝旗军措手不及。尤其正蓝旗兵,伤亡更重。
莽古尔泰受不了了。后金与明政府开战,兵围大凌河城,乃八旗共同之事,现在却成了正蓝旗与明军单独作战了。正蓝旗的将士,死的死,伤的伤,而其他旗人毫发未损,这也太不公平了。
莽古尔泰,一直对皇太极有想法。
当初,代善爷仨跟他商量,要推举皇太极做大汗,他还觉得代善爷仨缺心眼儿呢。代善之所以被努尔哈赤从二把手的位置上拿下来,就是因为他和皇太极不断地给代善添乱捣鬼。
当时莽古尔泰之所以那么爽快地答应推举皇太极做大汗,是因为他认为,皇太极与他关系铁,走得近。皇太极做大汗,他可能是后金圈子里受益最多的人。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皇太极当上后金圈子一把手之后,不但没照顾他的正蓝旗,却把圈子里的脏活儿、累活儿、苦活儿、瘦活儿,动辄就派给正蓝旗,肥差、俏活儿从来就轮不到正蓝旗,导致正蓝旗经常挨累不讨好,赔本赚吆喝。
前些日子,皇太极说镶黄旗有个差使,人手不够,跟他商量从正蓝旗借10个牛录护军。皇太极说是暂借,等差使办完就归还。他也没有多想,爽快地从正蓝旗拨出10个牛录护军给镶黄旗。没想到,10个牛录护军去镶黄旗后,就成了打狗的肉包子,有去无回。
半年前,皇太极给他写信,要他对皇太极即位以来,把皇太极在执政方面的不足指出来,语气特诚恳、真挚。他认真地想了好几个晚上,本着实事求是、对后金圈子前途、利益负责的态度,把皇太极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指出来。
皇太极在信中,要求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错无罪。谁承想,圈子里的其他贝勒、大臣,只有他一个人说了实话,惹得皇太极非常不满。皇太极当着众人的面,劈头盖脸地训斥他一顿,根本不顾及他作为大贝勒的面子。
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靠溜须拍马的小儿多尔衮、萨哈粼,做人毫无原则、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济尔哈朗,却成为皇太极屡次照顾、提拔的红人,圈子里任何一点好处,都少不了这几个人的。他这个开国功臣、助皇太极即位的亲哥哥,却靠边站了,好事找不着,坏事躲不掉。
这一次兵围大凌河城,损失最惨的依然是正蓝旗。
在努尔哈赤时代,莽古尔泰一直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人、做事,根本就没忍过谁、让过谁。正蓝旗从那时起,就是八旗中最能打、最能抢、最富有的旗。
莽古尔泰认为,皇太极当了一把手,他的正蓝旗,在八旗之中的地位、财富应该是仅次于两个黄旗的。他的地位,也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没承想,莽古尔泰的地位,还不如多尔衮小儿!
面对伤兵满营的正蓝旗,莽古尔泰最大的感受是,他不能再忍让了。他越忍让,越容易被忽视,越容易被人认为软弱可欺。人都有得寸进尺的毛病。自己越替别人着想,别人反而习以为常,日子久了,自己不为别人着想,反倒是自己不对了!这是没道理的。
再者,他的正蓝旗不能太要强,不能所有的苦差使都由他们来做。可以做,但没必要大包大揽。即便正蓝旗能做,也不应该成为应尽的义务。正蓝旗不是万金油,哪里需要就抹到哪里!
莽古尔泰决定找皇太极谈谈。
这年头,肥死不要脸的,爽死蹬鼻子上脸的,饿死拉不下脸的。
皇太极依然像往常一样,悠闲地坐在南山冈上,一副胜利在握的样子。莽古尔泰灰头土脸地来到皇太极面前,汇报了正蓝旗的伤亡情况。
莽古尔泰说:“八旗之中,我正蓝旗减员最严重。现在看来,南城依然是两军争夺之重地。为了确保我军每战必胜,请求大汗把从正蓝旗借调到镶黄旗的10个牛录护军,调回南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