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开局救朱雄英笔趣阁免费阅读 > 第345章 朱雄英震惊 幕后之人是国舅(第2页)

第345章 朱雄英震惊 幕后之人是国舅(第2页)

“原来他真的姓马。”小吏哽咽,“可他一辈子都没提过。”

这份档案被郑重收入藏忆阁最深处,编号“忆源001”。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看见灯火亮起。

京城某深巷宅院内,几位锦衣卫高级官员秘密集会。烛光昏暗,墙上挂着一幅舆图,上面用红笔圈出数十个闻心亭位置。

“再这样下去,民间私议国史成风,岂非动摇社稷根本?”一人怒道,“什么《无名册》,不过是以哀情煽动人心!那些所谓的‘冤魂’,早该随风而逝!”

另一人冷笑:“更可恨的是,连宫里的太监都搞了个‘暗烛会’,专门搜集先帝删改的奏折碎片。昨儿我还听说,有人把仁宗遗诏抄本偷偷刻成了石碑,埋在西山脚下!”

“该出手了。”第三人阴沉开口,“明日我就上奏,称‘忆学’惑乱民心,请禁《万民录》刊行,拆毁各地闻心亭,严查执灯士背景。”

话音未落,窗外忽传来一声轻响。

一只纸鸢悄然落下,红线牵引,末端系着一枚铜铃。铃身刻字:

>**“你说该忘的,正是别人誓死要记的。”**

众人惊起,四顾无人。待再回头,那纸鸢已燃起幽蓝火焰,转瞬化为灰烬,唯余铃铛落地,嗡鸣不止。

他们不知道,这只纸鸢来自北京城外一所孤儿院。那里收养的全是父母因“言忆获罪”而入狱的孩子。院长是个哑女,不会说话,却每日教孩子们折纸灯、写字条、画亲人模样。她相信,只要孩子还记得,记忆就不会断绝。

而这枚铜铃,则是当年阿宁游历江南时赠予一位小徒弟的信物。那孩子后来成为一代名匠,专制忆器,临终前将最后一枚铃铛交给弟子,叮嘱:“若见有人欲灭灯,便让它响一次。”

此时此刻,在遥远的西北戈壁,一支驼队正穿越风沙前行。领头的是位蒙面女子,背着一只沉重木箱。她是敦煌守窟人的后代,二十年来走遍西域废墟,搜集残卷断简。此次进京,是要将一批新译出的壁画题记交予执灯士联盟。

途中遇风暴,险些全军覆没。幸得一群牧民相助,才得以脱困。那夜篝火旁,牧民老人讲述了一段祖辈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画画的人,天天在洞里描神仙。官兵来了要烧洞,他说不行,这里面记着一万个人的名字。他们把他拖出去打,打得只剩一口气。可第二天他又爬回来,继续画。最后,他变成了一缕光,住在壁画眼睛里,看着每一个进来的人。”

女子听着,泪水滑下面纱。

她知道,那是阿宁的又一世。

抵达京城那日,正值“承忆正典”大祭。她没能挤进归信坛,便在远处山坡放下木箱,点燃一盏灯,将所有文献名录逐一念出。声音不大,却被风带向四方。

同一时刻,全国各地,无数人同时抬头望天。

因为他们都听见了??

那久违的笛声。

它从桃林深处飘来,穿过山谷河流,掠过城市乡村,最终汇聚成一片浩瀚声浪,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没有人知道是谁在吹。

但每个人都知道,那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声音。

多年以后,当AI复原技术愈发成熟,历史学家尝试重建阿宁一生轨迹时,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自夏商以来,每隔百余年,便会有一位“忆者”悄然出现,或著书,或藏典,或救人于战火,或守史于荒野。他们的相貌不同,姓名各异,却有着相同的命运特征??早年失亲、终身未娶、死于贫病、身后无碑。

唯一共同点是:他们都曾在某个夜晚,独自点燃一盏灯,然后说:

>“我来记。”

而在现代某所中学的历史课堂上,老师播放完那段AI模拟音频后,教室陷入长久沉默。

最后,一个学生举起手,怯生生地问:

“老师,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是不是也算在点灯?”

老师笑了,点点头:“只要你还记得别人不该被忘记的事,你就是在点灯。”

放学后,那孩子没有直接回家。他绕路去了城郊一处废弃墓园,在一块无名碑前蹲下,掏出铅笔和本子,一笔一划写下: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想告诉你??

>我来看你了。”

风吹过,纸页flutter轻响。

仿佛有人,在轻轻应了一声:

>“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