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开局救朱雄英笔趣阁免费阅读 > 第345章 朱雄英震惊 幕后之人是国舅(第1页)

第345章 朱雄英震惊 幕后之人是国舅(第1页)

京城,夜。

刚过戌时,漫天灯火照亮夜色,街道被灯笼串成了流动的星河。

朱英牵着马星楚的小手走在人流中,空气中弥漫着糖炒栗子的焦香、桂花酿的清甜。

“看!那兔子灯跑得多快!”马星楚扎着。。。

夜色如墨,浸透了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乌篷船在河上缓缓滑行,桨声轻碎,惊起几只栖于柳梢的夜鹭。船头坐着一位老妪,裹着褪色蓝布衫,手中攥着一卷用油纸包好的册子,封皮上三个字墨迹斑驳??《无名册》。

她名叫沈阿婆,原是苏州阊门外一户织户之女,幼时曾听祖母讲过建文旧事。那时朝廷禁言,家中长辈只能趁着雨夜围炉低语:“咱们家有个姑奶奶,当年替夫君赴死,就埋在城南乱坟岗。”后来战祸频仍,族谱毁于兵火,那点记忆也如烟散去。直到前日,她在翻修老屋地砖时,从夹层中掘出一只陶罐,内藏半页残笺,上面写着:

>“林氏三娘,年二十有三,靖难岁代夫充役,至北平冻毙道旁。临终遗言:‘勿忘我姓。’”

那一夜,她彻夜未眠,泪湿枕巾。次日便徒步百里,将残笺送至最近的闻心亭。执灯士查验后告知,此条已补录入《无名册》续编,并邀请她参加归信坛春祭大典。于是她登船北上,一路默诵新学的《忆训十二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替她说一句“我记得”。

与此同时,在北方边陲的雁门关外,一场沙暴刚刚停歇。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蚀岩壁间裸露出层层叠叠的人骨。一支由执灯士与民间学者组成的勘察队正在此处作业。他们脚下是一处被流沙掩埋数百年的“万人坑”,据地方志零星记载,此地曾为永乐初年流放建文旧臣家属之所,死者逾三千,皆不得立碑。

一名年轻女子跪在坑沿,双手捧起一具孩童骸骨,轻轻拂去尘土。她是陈十三后人陈小满,铁匠之子,如今已是执灯士联盟最年轻的考古记录员。那枚刻着“井底忠骨”的铜符传到她手中已有三年,而今终于循图找到了这片荒芜之地。

“阿爷说,他曾梦见父亲回来,披着破甲,脚踝还拴着铁链。”她低声对身旁同伴说道,“可他不敢烧纸钱,怕惹祸。现在……我可以替他们烧了。”

话音落处,她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叠纸灯,每盏都写有一个推测的名字:李二狗、王氏娟、周八郎……这些名字并非确凿,而是根据遗物位置、年龄推断所拟。这是《无名册》编纂的原则之一??宁可虚录,不可遗漏。

火光燃起,纸灰飞舞,如同无数亡魂挣脱桎梏,向天而去。忽然,一阵奇异的颤动自地下传来。众人惊退数步,只见一处岩缝竟渗出清水,汩汩流淌,转瞬汇成小溪。更奇的是,水中浮现出淡淡的影子,似有人影列队而行,衣衫褴褛,却步伐整齐。

“是记忆泉。”一位年迈执灯士喃喃道,“只有当足够多的人真心追念时,大地才会回应。”

这一幕被画师当场绘下,题为《归途》。数月后,此画悬于北京藏忆阁正厅,皇帝亲笔批注:“此非幻象,乃民心所聚。”

而在西南群山之中,大理苍山脚下的白族村落正举行一年一度的“百族共祭夜”。今年尤为盛大,因执灯士联盟正式承认其发现的洞窟密文为明代少数民族冤案第一手史料。三百六十盏彩灯高悬树梢,每一盏代表一个被屠杀的部落勇士。少女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竹筒,轮流诵读名单上的名字,哪怕那些名字早已失传,只能以“某部首领”、“无名猎手”代称。

仪式进行到子时,天空骤然裂开一道光痕。极光再现!绿色光幕如绸缎铺展,其中竟浮现一行新字,非金非火,宛若星辰排列而成:

>**“你们从未消失。”**

全场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哭喊与欢呼。长老跪地叩首,老泪纵横:“苍天有眼,祖先听见了!”

这晚,全国共有十七处出现类似异象。江西庐陵的方氏后人梦见先祖方孝孺站在烈焰书堆中微笑点头;四川夔州的“代兄亭”前,石碑突然自行发光,显现出那位十九岁女子的全名:赵婉儿;就连远在辽东戍边的老卒也在梦中听见战友呼喊自己的乳名……

这一切,都被汇总呈报至紫禁城藏忆阁。

皇帝坐在案前,指尖抚过最新一卷《执灯士年报》,目光久久停驻在一句话上:

>“本年度新增执灯士四千一百七十二人,累计总数达七千四百三十九。全国现存闻心亭、忆堂、记忆角共计八百九十六处,较去年增长近三倍。民间自发组织‘忆读会’‘口述史采集队’逾两千支,覆盖城乡。”

他缓缓起身,走向殿后密室。那里供奉着一座微型归信坛,坛心长明不熄的,是一盏由慧贞临终前亲手点燃的“源灯”。据传,只要这盏灯不灭,《无名接纳之力便不会枯竭。

“阿宁啊阿宁,”皇帝轻声道,“你说‘灯不可灭’,可你没告诉我,点灯的人会越来越多。”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老太监捧着一封加急密函奔入,脸色发白:“陛下!云南急报??大理祭典引发山体松动,发现一座地下石室!室内有一具坐化僧人遗骸,怀中紧抱玉匣,匣面铭文清晰可见:‘第七世同行者,归还使命。’”

皇帝瞳孔微缩。

他知道这个名字。

当年那位西域老僧,竟是提前预知了自己的结局,特意留下遗言。

他立即下令封锁现场,派遣最可信的执灯士团队前往接管,并严禁任何官方人员擅自进入石室。同时,一道密旨下发礼部:“即日起,筹建‘承忆书院’,选址归信坛旁,专授《万民录》《无名册》精义,不限出身,不论贵贱,唯择心诚。”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数月之内,应试者逾十万。有人徒步千里而来,只为求一张入学文书;有耄耋老者携毕生笔记赴考,愿以余生续写家族遗忘史;更有盲童凭惊人记忆力背诵整部《忆学启蒙》,感动主考官破格录取。

书院建成之日,正值清明前夕。皇帝亲自主持开坛典礼,却不入主席,反而步行至人群末尾,默默排队领取一盏素纸灯。轮到他时,执灯士问他要写谁的名字。

他低头沉吟片刻,在灯面上写下四个字:

>**马宁?慧贞**

全场无声。

他知道,这不是命令,不是恩赐,而是一次平等的追念。作为帝王,他也只是万千执灯者中的一员。

典礼结束后,一位来自福建的小吏悄悄递上一份材料。他是偶然在老家宗祠翻检旧档时,发现一份明代税册附注:“洪武三十五年,马氏孤侄马宁,免役十年,因其姨母为宫中贵人。”虽仅寥寥数字,却是目前唯一能证明阿宁皇亲身份的官方记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