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传回长安,举国沸腾。皇帝亲书诏书,赐燕宜“镇国元帅”金印,并准其开设“女子武学院”,专授兵法韬略。民间更有歌谣传唱:
>“红袍飒踏破苍茫,
>一剑霜寒十四州;
>莫道闺中无虎将,
>燕家女儿动北斗。”
然而,胜利并未带来安宁。
数日后,燕宜正在清点战利品,忽有斥候急报:在缴获的突厥军帐中发现一批密函,内容涉及多名朝廷重臣,竟与敌国互通书信,承诺“一旦突厥南下,即开城献降”。
名单之中,赫然有三位尚书、两名御史大夫,甚至还有一位皇室宗亲!
燕宜看着那份名单,脸色铁青。她早知朝中暗流汹涌,却不料腐朽至此。这些人表面忠君爱国,背地里却勾结外敌,只为推翻女子参政的新政体系。
“这不是战争,是清算。”她喃喃道。
当晚,她在军帐中召集核心将领议事。沈云也已赶到前线,背上伤痕未愈,却坚持披甲赴会。
“这些人必须曝光。”沈云咬牙道,“否则今日我们打赢了突厥,明日就会被自己人背后捅刀!”
柳青娥则忧心忡忡:“可一旦公开,势必引发朝局动荡。若有人借此煽动民变,恐生内乱。”
铁簪娘子冷笑:“怕什么?他们敢卖国,我们就敢掀桌子!难道还要为了所谓的‘稳定’,任由毒瘤蔓延?”
帐内争论不休。燕宜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权力,而是公正。但如果公正需要用鲜血换来,那我也绝不退缩。”
她提笔写下六封密信,分别送往监察院、大理寺、京兆府,并附上证据原件。“请陛下彻查此案,凡涉叛国者,不论官职高低,一律革职查办,交由刑部审判。”
又另书一函,寄予《女子时报》主编:“将真相公之于众。让百姓知道,是谁在守护江山,又是谁在出卖社稷。”
七日后,长安震动。
报纸头条赫然刊出:《六大奸臣通敌实录》!全文详述每一名叛臣如何收受突厥贿赂、泄露军情、策划政变。配图更是惊人??有一封亲笔书信,写着“待牝鸡司晨之日,便是神州陆沉之时,吾等当里应外合,共复男纲”。
民间哗然。百姓怒不可遏,街头群情激愤。“原来不是女子惹祸,是这些男人恨不得国家灭亡!”一位老秀才当街焚毁自己所著《女诫注疏》,痛哭道:“我教了一辈子圣贤书,竟不知何为忠义!”
皇帝震怒,连下三道诏书:
**“凡通敌者,抄家灭族,永不录用!”**
**“追夺所有涉案官员谥号、爵位!”**
**“即日起,设立‘忠诚审查司’,专查官员私通外敌之事。”**
与此同时,新政加速推行。女子科举扩招三倍,女子武学院正式挂牌,首批五十名女将获授校尉衔。就连宫中宦官制度也开始改革,允许女官执掌内廷要职。
然而,风暴中心的燕宜,却在战后第十日悄然离营,独自登上边关最北端的孤峰。
那里有一座荒废的烽火台,据说曾是百年前一位女将军殉国之地。燕宜坐在石阶上,望着漫天星斗,手中摩挲着一枚旧玉佩??那是母亲留给她的唯一遗物。
“娘,您当年把我塞进学堂时,一定也没想到,女儿有一天会站在万人之上吧?”她轻声呢喃,“他们说我逆天而行,可我觉得,我只是把本该属于我们的路,一点点走回来。”
身后传来脚步声。林小禾不知何时来到身边,手里捧着一碗热汤。“喝点吧,驱驱寒。”她坐下,望着远方雪山,“你知道吗?我在报纸上写你的故事,每天都有读者来信。有个小姑娘说,她要把名字改成‘燕宜’,长大也要当元帅。”
燕宜笑了笑:“别让她学我吃这么多苦。”
“可她说,正是因为您吃了苦,她才不用再吃。”林小禾认真道,“姐姐,你明白吗?你已经不只是一个人了。你是千万人的希望,是她们心里那盏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