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宪:《多维视野中的西方洪水神话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陈民镇:《西施新考》,《寻根》,2011年第5期。
陈佩芬:《吴王夫差盉》,载《陈佩芬青铜器论集》,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
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程浩:《从“逃死”到“扞艰”:新史料所见两周之际的郑国》,《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4期。
程平山:《秦襄公、文公年代事迹考》,《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
程平山:《两周之际“二王并立”历史再解读》,《历史研究》,2015年第6期。
代生:《也说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6日。
范祥雍:《〈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章辨疑》,载《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郭沫若:《汤盘孔鼎之扬榷》,《燕京学报》,1933年第9期。
黄尚明:《曾侯世系考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
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第9期。
李家浩:《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相关问题》,载《文史》第四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李家浩:《吴王夫差盉铭文》,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3页。
李家浩:《楚简所记楚先祖鬻熊与穴熊为一人说》,载《文史》2010年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李凯:《试论作册般鼋与晚商射礼》,《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李培栋:《刘体智小校经阁藏宝追踪》,《世纪》,2007年第5期。
李守奎:《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守奎:《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李维明:《夏代、商前期牛骨刻辞试读二例》,《中国文物报》,2009年2月27日。
李维明:《“夏”字形探源》,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八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李学勤:《论殷代亲族制度》,《文史哲》,1975年第11期。
李学勤:《曾国之谜》,《光明日报》,1978年10月4日。
李学勤:《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李学勤:《论高青陈庄器铭“文祖甲齐公”》,《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
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
梁静:《上博楚简〈子贡〉篇研究》,《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
刘国忠:《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论文,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
刘国忠:《清华简〈管仲〉初探》,《文物》,2016年第3期。
刘国忠:《也谈清华简〈厚父〉的撰作年代和性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诘咎篇〉研究》,《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