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此为行品之别译后汉失译
《跋陂菩萨经》一卷此仅译前四品后汉失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五卷(或六卷)隋阇那崛多译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经录》谓吴人失译;但小安般舟之语,殊属可怪。
(上列书目,一、二、五、七,四种,译本现存。)
据上所述观之:《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早经安世高、支娄迦谶译就;其后亦有重译者;其修行往生净土之人,逐渐增加,盖无可疑。西晋之世,道安造《净土论》六卷,在此种著作中,当为最古之书;惜是书无存,故不明其底蕴;然就净土、秽土之区别异同,则有说;曰:“不可谓一,不可谓异;虽然,缘起历然,不可谓无。”此文怀感之《群疑论》引之。盖即“一质不成,故净秽亏盈;异质不成,故搜玄即冥;无质不成,故缘起万形”之说也。由是观之:道安所谓净土、秽土,毕竟唯心之所见;秽土亦搜其玄,则冥合于同体一如之理;口称佛名,专心念佛,则自成无我无心:所谓无想离念,而契合于真如之理;此种念佛,古来谓之事理双修之念佛。载在《五会赞宝王论》。前述庐山白莲社之念佛,似亦出此;当属事理双修之念佛;唯是否未能确定?盖此说为慧远之书所未载,仅凭想像揣摩之词,不能证实也。总之此等念佛,据《阿弥陀经》所载,当持一心不乱之态度,而为称佛名之一种定心念佛,故可谓为定心别时。通常之学者,区别为定心别时、及事理双修二种,今敢据《般舟经》,而断其非修常行三昧也。白莲社之念佛,前既述其概要,今虽无庸赘言;唯当时入社诸公,类皆高僧名士:即世所谓莲社十八贤是也。其列名《佛祖统记》者,百二十三人;其不入莲社而与莲社有关系者,则有陶潜、谢灵运、范宁等辈。其十八贤,当推慧远为领袖;此外十七人,即慧永慧远弟、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罗什弟子、昙顺同上、僧叡、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远弟子。佛陀耶舍译《四分律》者,义熙八年来庐山,后辞还本国。佛陀跋陀罗、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全、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远门人是也。
据《高僧传》所载,最初之念佛者,日竺法旷生年较道安稍后:传中曾载其语曰:“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有众则讲,独处则诵。”据此:可为最初念佛之证。自慧远之时迄六朝之终,其间关于念佛教有名之人,曰昙摩密多;生平专习禅业,首先翻译《无量寿经》、《观经》;《高僧传》称其自罽宾来敦煌,而凉州;更自蜀至荆州,于长沙寺建禅阁;由此东赴建康,在祗洹寺译成《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教授禅道,远近皆呼为大禅师;后建上寺;禅房殿宇,层构郁尔,息心之众,万里来集;其盛可知矣。传载译《观经》者曰畺良耶舍,兼明三藏,以禅门为专业;每一禅观,七日不起;元嘉之初来建康,译《药王药上观》、《无量寿观》僧含笔受世人评之曰:“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所至之处,禅学者会萃;号曰禅学群。其后就菩提流支所译之《净土论》,汲其流派,加以疏解,而有《净土论注》之流传者,曰昙鸾。当周武排佛之时,大声抗辩,吐其气焰者,曰净影寺慧远,慧光律师弟子也;著有《无量寿观无量寿》二经疏。天台智者大师智顗于四种三昧之中,明常行三昧。嘉祥大师亦有《观无量寿经》之疏;《真谛》之《摄大乘论》中,亦说阿弥陀佛。《起信论》中,亦明西方极乐之事。迨至陈代道绰所著《安乐集》中,载前有慧宠道场等人为念佛者,但其事迹不明耳。天台智者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全袭慧远之说,恐系伪书。兹就阿弥陀佛言之;此佛为化身耶?抑报身耶?二说孰是,不无可疑?学者有以为化身者,因指极乐为凡圣同居之化土;然据《摄大乘论》之说,则弥陀为报身,极乐为报土,报身报土之极乐世界,凡夫不能往生;其得见报身者,厥唯初地以上之菩萨。凡夫所见之佛,唯化身耳。故极乐往生之资格,限于初地以上之菩萨;凡夫唯因念佛不退转之菩提心,渐进至于永久,始得往生。然于次生得极乐往生,尚觉不能;于是从弥陀之极乐往生,而发现一种愿乐思想,欲往生于弥勒菩萨之兜率天;此兜率天,为欲界天,吾侪欲界人类,易得往生彼地,而受弥勒菩萨之保护;以故极乐往生、兜率往生二种思想,互争优劣;嘉祥大师《观经疏》,道绰《安乐集》,俱盛言兜率上生,不如极乐往生焉。
此兜率上生之想,传人中土已久;今举所译经文与弥勒菩萨有关者,列之于下:
《弥勒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弥勒当来生经》一卷西晋失译
《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东晋失译
《弥勒来时经》一卷第三译,与罗什《弥勒下生经》同本东晋失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第四译,亦名《当下成佛经》姚秦罗什译
《弥勒大成佛经》一卷第二译,与《法护弥勒成佛经》同本姚秦罗什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陈真谛译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义净译
(按现存经目中,除上所列诸经外;尚有竺法护所译《弥勒成佛经》一卷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恐上列《弥勒下生经》,非竺法护手笔,说详经末。)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
以下所列诸经,乃同本异译者:
《大乘方等要慧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此译入《大宝积经》之四十一会,改名《弥勒菩萨问八法经》北魏菩提流支译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弥勒所问经》一卷东晋祇多密译
《弥勒菩萨所问会》一卷(《伏宝积经》之四十二会)唐菩提流支译
又有《弥勒为女身经》一卷,后汉失译、《弥勒经》一卷,西晋失译、《弥勒须何经》一卷、《菩萨从兜率天降中阴经》等经,皆与弥勒有关;但不甚重要耳此外《心地观经》等,各种经论中说弥勒之辜甚多。兜率往生云者,为上生兜率天,而俟弥勒之下生,受其化导,以冀成佛之谓;盖弥勒菩萨,继释迦佛下生此娑婆世界,而以济度众生为事者也。愿往生兜率之人,以道安为最著名;此外僧传所载,常云称弥勒佛名,愿兜率上生者,为数亦决不少。罗什译有禅经二部;其《思惟略要法》,亦从禅观说上生弥勒兜率天之事。
以上所述兜率上生之思想,一方极盛;他方有极乐往生派,与之相持;读《安乐集》、《观经疏》,自能洞知其底蕴;此种争执,至唐玄奘时代,尚未尽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