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佛教史最好的版本 > 卷二(第2页)

卷二(第2页)

此经以说往生极乐方法为主;即说世间之善德行、小乘教之戒律、诵读大乘经典诸方法是也。以上三方法,名曰三福。其间虽不无说散善之处;但就经名之所表示者考之,则以说定善为主;定善云者,观念之行,即禅是也。此经所说定善,分为下列十六观:此十六观,又有依报、正报、假观、真观之区别。

第一,日观向西方观日,此先使心定于西方之法

第二,水观观水,由水观冰,由冰观瑠璃,此为地观之前方便

第三,地观由瑠璃一转而观极乐之土地

第四,树观

第五,池观

第六,总想观(一名宝楼观)

第七,华座观此观阿弥陀佛所座之华,虽为依报,但属佛之特别依报,故与前六观稍异

第八,像观欲观阿弥陀身,为方便计,先观佛像;但于佛之外,亦于其左右观观音势至二菩萨;或谓之佛菩萨像观……假观观极乐正报之前方便第九,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真观正观正报

第十,观世音观既观弥陀真身,更观其左右二菩萨

第十一,大势至观同上

第十二,普观或谓之自往生观,自积往生极乐之想,而善观极乐之相

第十三,杂想观合观弥陀及二菩萨,故谓之杂想观

第十四,上品生观观人之往生极乐;以下共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复设三品之区别:故上品有上上、上中、上下三品之区别

第十五,中品生观中品有中上、中中、中下三品之区别

第十六,下品生观下品有下上、下中、下下三品之区别

自第一观至第七观,为极乐依报之观察;自第八观至十一观,为正报之观察;十二、十三,兼依报正报而观之;十四以下,观人往生极乐,有上中下品之区别;又以种种议论,分类说明;此说较为妥当。善导大师以后之学说,则以第一观至十三观为定善;十四观以下之九品为散善;划分此经为二大区别加以说明。此种学说近世净土门采用之。但揆诸译者当时之理想,或不如此;盖当时所以有此方法者,不过为观佛书而设;故前列之十六观,皆应视为观念之法也。

就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经文考之:除以上二经外,《阿弥陀经》异译之本,共有三部,列之于下:

《阿弥陀经》一卷(又名《无量寿经》)姚秦罗什译

《小无量寿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译

此经专纪法藏比丘誓愿之功能,言由其誓愿所现之阿弥陀,以及极乐之庄严;欲往生极乐者,其方法无他,简单言之,念佛而已;念佛者,单称佛名,专心念佛之谓也。所谓“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也。以上三经,所谓净土之三部经也;善导大师以后,此三经之解释方法,愈觉纷歧,遂陷于困难地位;甚至以此三经分配十八、十九、二十之三愿者;然此乃后世学者之议论,未可据为此书之解释。念佛分类方法,亦有种种;今之所谓念佛者,以口称念佛为限。但念为观念之念,而所谓观佛者,即以观佛为本,一心在佛而念之者也。又观佛云者,口唱佛名,身行礼拜,意存观佛;所谓身口意三业,必须具备者是也;然终不外乎以观佛为本而已。但身口意相应之念佛,行之不能持久者,则有一简便方法焉;即一念之间,口称佛名,佛亦迎之,入其国土;此即所谓称名说也;自此说兴,称名遂大重于世;且以称名为念佛矣。故念佛之区别有二:曰称名念佛,曰观察念佛,以今考之,当以观察念佛为本。宗密之《华严行愿品大疏钞》,区分念佛为四种:曰口称念佛,曰观想念佛,曰观像念佛,曰实相念佛,学者间又从口称念佛之中,区分为三种:曰定心别时,曰散心常时,曰事理双修。若以散心、定心分之,则称名为散心念佛;观察为定心念佛。世亲天亲《往生论》说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是也;此五念门中;含有三业:礼拜门,身业也;赞叹门,口业也;观察门,意业也;修行之时,三业相应而愿往生佛国者,作愿门也;愿自己与他人俱往生佛国者,回向门也。由此观之:五念门中,以观察门为中心;盖观察,为古代念佛修行之功课也。

有谓定心念佛,即般舟三昧;常行道,立定见诸佛,又佛立三昧。盖此法元出于《般舟三昧经》也。即世所称别时念佛。其法即口称佛名,一心念佛;其修行也,以见阿弥陀佛现生眼前,及见净土之庄严,为其对境;或二七日,或三七日,乃至九十日之长时间,入念佛道场,专心修之。

《般舟三昧经》,异译之本颇多;列之于下:

《般舟三昧经》三卷又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般舟三昧经》一卷此后十品之重译者后汉支娄迦谶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后汉竺佛朔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