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再别康桥阅读视频 > 第5章 诗歌 5(第4页)

第5章 诗歌 5(第4页)

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

在这秋月下的芦田;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美文解读

自古文人雅士笔下不乏对秋雪庵的描绘,而徐志摩在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遥想江南的蒹葭苍苍,实在是别有一番情致。诗人自己曾在《西湖记》中谈到:“芦雪尤其代表气运的转变,一年中最显著最动人深感的转变,象征中秋与三秋间万物由荣入谢的微指:所以芦荻是个天生的诗题。”此诗以芦色为题,也算是印证了诗人先前所言。

全诗最开始两节和最末两节完全相同,回环呼应。将“秋月”比作缤纷的碎玉,将芦田比作神仙的别殿,比喻新奇优美。“我”的芦笛声又如仙乐,能让自然界的清风、飞萤等生灵都随着笛声的喜悲而动。声与景,情与景都如此圆融地应和,全诗恬淡得如同一曲悠远的田园牧歌。

山中

阅读指导

此诗作于1931年4月1日,最初刊载于当月20日《诗刊》第2期,后收入《猛虎集》。这一年,徐志摩受胡适之邀离开上海到北京大学任英文系教授,又由温宁源介绍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同时,他还兼任上海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此时,陆小曼仍在上海,徐志摩多次去信希望她来北京团聚未果。徐志摩只得奔波京沪两地,拼命赚钱供陆小曼挥霍。昔日的恋人林徽因肺病恶化危急,所以停止一切活动,隔绝所有亲友到京郊的香山上静养。在山中的林徽因,音信隔绝,每日只有两小时可见客。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为林徽因所作。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美文解读

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以《山中》为题写下诗篇。无论是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还是王安石的“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过去以“山中”为题的诗篇大多是在山言山。但是,徐志摩的这首《山中》却是在市谣围抱、闹中取静的庭院中,置身山外而遥想山中。诗人先是俯视一地松影,既而仰视发现当头月好,俯仰间不由观想山中光景。

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提到林徽因的病情时就视之为“晴天霹雳”,但抵京之后“半亦因为外有浮言,格外谨慎,相见过三次,绝愉快可言”。林徽因在山中后,他也“至多等天好时与老金、奚若等去看她一次”。个中思念与牵挂可想而知。

想见又不能见,“我”只得寄情于自然,想象着能攀月色、化清风去山中浮动。山中有诗人挚爱的大自然,更有诗人心尖上思念的人。即便到了山中,“我”也不忍打扰了“你”。全诗的最后一节看似风轻云淡,却着实充盈着无微不至的温柔。那轻柔,那叹息,那不惊,包含着多少深情与挂念。诗人郁结的心绪也在自然中纾解开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