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去审视这貌似自取灭亡般的行为。多年以来,以色列王国一直维持着统一和安宁,也许是因为再没有什么值得去奋斗了。然而,所罗门时期的外部稳定,正像当今的以色列,导致了令人不快的暗流涌出表面,加剧了内部斗争。
可以说,以色列的敌人从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保持以色列各阶层的团结。在和平环境中,有可能是对和平的厌倦或者对战争的贪婪让毁灭的力量有机可乘。如果一个民族感到自身受到威胁,它知道如何团结合作。同时,在两个王国并存的时期,分裂主义和兄弟反目的趋势也让民族内部的稳定因素受到损害。以色列人在道德操守上的堕落也遭到先知们不断的谴责。
一些国王理解先知的真正作用和重要性:先知有时可以纠正君主的行为;而另一些国王则忽视先知的作用,甚至有时对他们大发雷霆。
这个时期是以色列民族自我定义的一个重要阶段。亚述王占领了北以色列王国,把组成北以色列的十个部族流放到已知世界的远疆。之后,以色列民族的名称就改成了“犹太”(Jewish)。犹太的遗产仍然是以色列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正因为犹太部族是以色列民族中最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色列王国才以它命名(“Judea”,即犹太)。人们渐渐称呼自己为“犹太人”(Jews)。顺便介绍一下,这段描述最早出现于《圣经》中的《以斯贴记》。
有趣的是,与惊人地延续了数千年时间的犹太民族不同的是,被流放的十个犹太部族却没有作为一个群体延续下来,而是几乎完全消失在他们被流放的茫茫远方。可以说,分离主义的种子最初导致了犹太王国的大规模分裂,其后又导致民族进一步地四分五裂。
近百年中,一些研究项目希望能够找到失踪的十个犹太部族的下落。但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研究项目能够拿出确凿的证据,把他们同任何国家和群体联系起来。犹大部族和便雅悯部族,还有其他部族的少数代表,仍然留在犹太王国,陪伴着第一圣殿。
几百年后,最终的毁灭来临了。
巴比伦王利用了迦南土地上以色列王国统治上的弱点,攻陷了耶路撒冷,流放了其中的居民,摧毁了第一圣殿。
于是,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一个新的篇章开始了:流亡之章——在异国政权的统治下,漂泊于异国的土地上,远离他们所渴望的家园。
在近七十年的流亡岁月中,尽管有着残酷的生活环境,经历了亡国的民族悲剧,但犹太人民努力保持着他们的民族身份,从而让犹太民族没有完全消失在巴比伦和波斯的文明之林中。虽然有很多民族同化的例子,但未来将证明这是一种可逆的过程;虽然有着暂时的倒退,但却不是一种永久的趋势。与此对比,爱尔兰移民仅仅到达美国几十年就抛弃了他们的民族身份,完全融入了美国文化。
在流放于巴比伦的那些年中,不朽的希伯来民族再一次证明了它在困难环境中延续下来的能力,正如在《以斯贴记》中所详细记载的。根据《圣经》的编年体系,以斯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第一圣殿被毁后,以及第二圣殿修建前的这七十年中。
从《以斯贴记》中,我们能够看到犹太民族的分离主义,也能够看到他们对于自身独特文化的坚持:“有一个民族分散在所有其他民族之中……但他们并不执行国王的仪式。”这与纳粹大屠杀之前的德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最终解决”[10]之前,德国犹太人已经经历了连续四代的民族同化,却仍然逃脱不了被投入集中营的命运。
第二圣殿与它的毁灭:一个伟大的时期,却有着毁灭的结局
第二圣殿时期是古犹太史中文献资料记载最为详尽的时期。这应该归功于当时的犹太领袖不辞劳苦地组织公共生活,时时刻刻不忘记录下当时犹太民族生活的习俗、传统和律法。
这段时期延续了几百年,期间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实现了非凡的发展。但这个时期也有着它的荣枯兴衰,并最终以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二次毁灭而告终。
犹太人并没有吸取第一圣殿毁灭的惨痛教训。他们再一次犯了同样的错误,与其他文明的关系降到新的低点,分裂主义在犹太人中蔓延。
更糟的是,第二次毁灭比上一次造成了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事实上,即使在两千多年以后,以色列民族也没有完全从第二圣殿的毁灭中复原。两千多年中,不尽的审判和苦难一直困扰着这个民族。
但是,正如以色列民族的赞美诗《希望曲》(Hatikvah,以色列国歌)提醒我们的,犹太民族并没有失去希望。即使这次流亡显然要比上一次更漫长、更困难,犹太人民却仍有堕入绝望的深渊。漂泊于异国他乡的黑暗更激发了犹太人的创造力和杰出的发展。更惊人的事实是,只要犹太人所到之处,就会出现这种趋势。欧洲、亚洲和非洲,无论犹太人到达哪里,他们都会在保持自己民族身份的同时,在各个邻域实现优异的发展,获取杰出的知识,进一步丰富犹太人的生活。
在探讨犹太人智力问题的“犹太人头脑的奥秘”一章中,我们将集中讨论这种有趣的现象。
在第二圣殿毁灭后,整个犹太民族四分五裂,他们的生活方式迥异,并且相隔千山万水。
少数犹太人仍然在古以色列的土地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他们没有延续下去,只留下一片没有犹太人的大地。
犹太人当时定居在巴比伦(在第一次流亡之后很多犹太人留在了那里)和非洲。之后犹太人到达西欧,并慢慢向东方迁移。
这场长达两千年的流亡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犹太传统得以发展,不时改变它的外部特征,但却从未改变它的内在本质。
在巴比伦王国,犹太人编撰了犹太律法的不朽纲要《塔木德经》。从此之后,最伟大的犹太智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深刻思考。简而言之,《塔木德经》是犹太律法要点的讨论结集。但在实践中,它是犹太信仰与文化的核心基础。
征服者提图斯把犹太人作为战俘带到罗马。许多犹太人成了奴隶;还有一些犹太人被扔进罗马竞技场,葬身狮口。在接下来的几代人中,犹太人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地,首先是法国和德国,后来又向东方迁移。犹太人也到达了非洲——以移民或者奴隶的身份他们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达了北非。
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告诉我们《塔木德经》如何传播到了偏远之地。在这个故事中,四位犹太教典学者(Gaonim,这个词后来用于指领导拉比的犹太院长或犹太教典学者)遭到绑架,被卖作奴隶。每一位学者都在偏远之地召集起一群犹太人,并在这个新发现的世界角落传播犹太教典。
在接下来的这岁月中,犹太民族经历着盛衰起落。
犹太人在西班牙经历了犹太历史中的黄金时期。迈蒙尼德(Maimonides)在埃及担任首席部长和皇家学院的科学家时,犹太人在埃及也有过一段好时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时的欧洲却被最深的黑暗所淹没。当犹太人在伊斯兰国家享受着相对的自由和充分的宗教生活的时候,欧洲的犹太人却不得不对付政府体制化的残酷阴谋。这始于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继之血祭诽谤[11]、屠杀与驱逐(规模最大与最著名的是西班牙对犹太人的驱逐,但远非仅此一例),最后以纳粹大屠杀结束。
我们已经总结了犹太人的历史之旅,而今天的犹太人仍然分散在世界各地。犹太民族仍将延续下去,并继续取得成功。现在,让我们聚焦这个民族动人的细节。正如犹太民族的历史一般,这些细节同样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