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豁然开朗原文 > 第2章 鸿门宴 刘邦与项羽(第7页)

第2章 鸿门宴 刘邦与项羽(第7页)

十二

项羽失败,是时势使然,可也有他自身的缺点。

他在和刘邦对峙时,多次将汉军打散击溃,但刘邦有萧何在后方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草,每次都能收拢军队,卷土重来。

项羽愕然发现,自己虽然屡战屡胜,可刘邦的人却越打越多,他的人倒是被慢慢地绞杀殆尽,范增病死,曹咎战死,周殷投降,连自己最信任的英布,都投了刘邦。

为何会这样?

如果只是一两个投奔刘邦,可以说是刘邦挖人水平高,但韩信、陈平、英布,甚至连自己的老乡吕马童,原先均在项羽阵营,可都不约而同地跳了槽,这个项羽就要检讨一下自己了。

关于这点,韩信、张良、陈平等人,都讲过相关原因——

大意是,刘邦慢而侮人,但慷慨大方,舍得封赏,跟着他有股份拿,大伙儿有奔头;项羽仁而爱人,但吝啬小气,不给实惠,连印信都摩挲旧了,还是不舍得给,只会画大饼,灌心灵鸡汤,跟他混没前途。

现在的人,读史都瞧不起刘邦,觉得这是个不足挂齿的小人,反而对汉光武帝刘秀推崇备至,觉得这是个完美的皇帝,或对曹操赞誉有加,认为是一代枭雄,随便哪个都比刘邦要强。

然而,这些不过是我们普通人的看法,我们从不曾操控过一个国家的兴亡,也从没有主导过千万人的生死,所以任何点评,都不是与这些统治者们换位思考。但作为同行,倒是有一位皇帝说出了他对这几位君主的看法。

五胡十六国的时候,统一北方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曾经点评过几位君主:

“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意思是,他要是和刘邦生在一个时代,就甘愿俯首称臣,和韩信、彭越一起争先效命;要是和刘秀生在一个时代,那就和他一起并驾齐驱、逐鹿中原,谁胜谁负,尚未可知;至于曹操、司马懿这两个人,不过是欺负孤儿寡母、以狐媚取天下的小人而已,根本不值一提。

石勒不是屈居人下之辈,这样的一个连曹操、司马懿都瞧不上眼的王者,却心甘情愿为刘邦俯首效命,刘邦其人之魅力,可想而知。

十三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诸侯的推戴下,在泗水登基称帝。

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西汉王朝。

秦始皇英雄一世,废诸侯,置郡县,将全国各地直属中央。可过刚易折,在他死后,秦朝猝然崩裂,二世而亡。

刘邦总结秦崩的教训,虽在骨子里“犹行秦法政”,但他不着急,很有耐心地慢慢来。如果说秦是霸道刚猛,西汉就是恩威并济,王道霸道掺杂着用,相对而言多了些安抚的手腕,更能让天下人接受。

比方,相对秦始皇的拒绝分封、全面郡县,刘邦在开国时就封了一堆诸侯王,郡县也有,分封也用,犬牙交错,温水煮青蛙,这种妥协起码在明面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可等待时机一成熟,刘邦就果断出手,逐步将封出去的异姓王收拾掉,换成自己的刘氏子孙。

在击败最后一个强势诸侯英布后,他拖着残躯,订立白马之盟,向全天下摊了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可就在刘邦深远布局之时,北方一个庞然大物正在蠢蠢欲动。

这个庞然大物,就是北方的匈奴。

刘邦要削藩,韩王信(不是韩信)畏惧,叛逃匈奴,引冒顿单于南下攻汉。

刘邦先在铜辊大破韩王信,又在晋阳大胜匈奴联军,就自我感觉良好,轻敌冒进。他亲率轻兵追击到平成,中了冒顿单于的埋伏,但刘邦据城而守,匈奴围攻七天七夜,未见进展,而汉军的大部队援兵也在赶来的途中,导致刘邦与冒顿都头皮发麻、骑虎难下。

这时候,陈平献策,让人贿赂冒顿的阏氏,枕头风一吹,冒顿立马借坡下驴,打开缺口,放刘邦突围。

这个事经常被人解读成“刘邦打不过匈奴”。其实,这只不过是刘邦先头部队被围住而已,汉军的精锐还没有到达,如果冒顿一意孤行,不放刘邦,那么就会演变成汉匈之间的大决战。

如果汉匈开战,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因为刘邦内部还有异姓王没收拾,没工夫把精力投放在与匈奴的角逐上。匈奴的西边还有月氏在虎视眈眈,冒顿这次南下攻汉,也不是要入主中原,而是劫掠一把财物,顺便试探下汉军的成色而已,他也没有做好要与汉朝战略决战的准备。

刘邦和冒顿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出手,自然点到即止。当陈平的使者到了匈奴军营,冒顿立刻对刘邦的意思心照不宣,二人很默契地罢兵言和,各自回家处理各自的事情了。

直到半个世纪后,等到汉朝收拾完了诸侯王,匈奴也将月氏赶到了中亚,双方这才再次兵戎相见。

只可惜,那时候匈奴遇到的对手,是汉武大帝。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