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豁然开朗典故 > 第12章 大宋风华 如果这是宋朝(第4页)

第12章 大宋风华 如果这是宋朝(第4页)

然而,我们不要只看欧阳修说了什么,更要看欧阳修说这些话的前因后果。这两次上书,都是在朝野上下抨击狄青之际,欧阳修站出来上奏皇帝,故而看起来好像是在贬低狄青,实际上却是他在为狄青开脱——“狄青就是一个莽夫,你们跟他较个什么劲儿啊?”

自始至终,欧阳修对狄青怀有爱才之心。因为狄青政治信誉不好,在朝堂上步履维艰,每次都是欧阳修站出来和稀泥,看起来好像是在指责狄青,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话术来保护狄青,如今《论水灾疏》《论狄青札子》的全文都可以轻易在网上搜到,你如果能从文章中看出欧阳修是因为文武之争而排斥狄青的话……那你真该好好自我检讨了。

所以,狄青的悲惨遭遇更多是他自身性格上的原因,而与什么所谓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没有任何的关系。

北宋的积贫积弱以及灭亡,有人把原因归咎在首都没选好上。

历史上的秦汉隋唐等王朝,都选择定都长安,或者是洛阳,为的就是能有天险掩护,可以保护自身。而北宋定都开封,却始终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致使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最终金人朝发夕至,闪袭东京,制造了“靖康之难”。

关于这一点,早在民国时期,钱穆先生就在《国史大纲》中讲过:“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备。”因为有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钱穆定了调子,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都沿袭了这个说法,把“靖康之变”的原因归结到了都城没选好这上面。

在宋太祖赵匡胤晚年,他就意识到在开封定都不利国家安全,就带领了一批文武大臣在洛阳进行考察,希望可以将国都移到洛阳,甚至将来还想迁到长安。

他说:“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赵匡胤看出来了,如果将首都定在开封,没有山川形胜的天险加持,那只能选择增兵驻守,这样时间一长,必然会“冗兵”,还不如把都城西移。然而,这个提议立刻被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给堵了回去,北宋初年的迁都之议就这么流产了,据说,到最后赵匡胤还意味深长地叹了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现在有人就骂赵光义,说你哥让迁都,你非不让,还“在德不在险”,读书读傻了吧?最终靖康耻,北宋亡,太宗血脉让金人一网尽扫,真是天道好轮回,报应不爽。

然而,这个论点其实很牵强。我们不要只看定都开封给宋朝带来的坏处,还要注意定都开封给宋朝带来的好处。

清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讲过,开封这个城市,虽然不方便守天下,可方便打天下。而宋人章如愚写过一篇《三都论》,更是专门就长安、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做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长安便于守,洛阳便于利,大梁便于战,三京利害,各有一偏。”归根结底,宋朝始终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定都开封可以鞭策后代积极进取,完成国家的大一统。当然了,宋室的后代不争气,这就是赵匡胤未能预料的另一码事了。

除了鞭策后代这点,还有就是定都开封,朝廷能够依靠漕运传输源源不断的粮食。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在哪里定都,不出几十年,哪里的人口必然要聚集,人一多,粮食就成了问题。在宋朝,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东南才是产粮区,如果北宋定都洛阳,东南米粮自扬州过通济渠,到开封后再到洛阳要过汴渠,可汴渠已坏,难不成让宋太祖再开凿一次大运河吗?至于再西迁长安,那就要陆路运输,人力财力消耗更大,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为啥宋太祖不能学隋炀帝,再开凿一次大运河?

因为即使宋朝开凿了大运河,再成功定都洛阳,米粮的运输还不是要途径开封?只要敌军卡住了开封,你洛阳照样得缺粮,那这个问题又绕回来了:燕云天险没拿下,什么都白搭。

这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定都开封呢。

所以,没有燕云和漕运不利,就是北宋不得不定都开封的根本原因。

但北宋君臣不傻,知道没有天险护持,就斥巨资把开封打造成了坚城一座,外加宋太祖“守内虚外”的军事方针,在东京囤积了大量的禁军,完全可以抹去地利不足的短板。

然而,为何开封都被加固成这样了,靖康之耻还会发生?

首先,拱卫首都的禁军到了神宗朝就逐渐遣散出去了,所以《水浒传》里的“八十万禁军”是没影儿的事。在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守军最多不过十万。其中原因很简单,以当时汴京城根本养活不了八十万的脱产士兵,所以要么让他们到地方上就粮,要么就拉到了陕西对抗西夏——我们常说北宋的精锐是常年对抗西夏的“西军”,很多人就误以为这个西军是地方上的厢军,其实不是,西军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士兵是来自东京的禁军系统。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靖康之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宋徽宗、宋钦宗俩人作出来的。因为金军虽然出其不意,兵临汴京城,可毕竟不擅长攻城,一直在东京周边晃**,就是打不进来。而这时候宋朝的勤王之师纷纷赶来,眼见危局马上能够解开,金人就打算赶紧议和,敲上一笔钱走人。

但这时候一个叫郭京的神棍自称会法术,能退金兵。最要命的是,宋钦宗居然相信了这位半仙儿,真就打开宣化门,让郭京施法跳大神,结果就让金人抓住了机会,攻破了东京城墙。

老实说,我第一次知道这事的时候都没敢信,因为我真的不懂作为一国之君怎能愚蠢到这个地步。但这个还不是最愚蠢的,因为金军当时只是登上了城楼,城内的禁军和百姓做好了巷战的准备,金人怂了,不敢下去,结果双方又开始和谈了。

这次,金人指名道姓想和太上皇,也就是宋徽宗赵佶谈。而宋钦宗好不容易掌权,正忙着和父亲斗法,万一父亲借着金人的势力东山再起,自己如何自处?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很神奇的决定:不用太上皇去,朕亲自出城和你们谈。

就这样,宋钦宗自投罗网了。

关键这位同志为了表达自己议和的诚意,临行前还不忘下发诏书,让天下勤王军队别来了,朕要和友好邻邦金国永结同好。结果等他一入金营,就不出意外地被软禁了,汴京城内人心大乱,外面的勤王军队还没了,金人一鼓作气,彻底攻陷了汴京城,令无数人不忍卒读的“靖康之耻”就这么发生了。

所以,你现在还觉得北宋灭亡和定都有关系吗?

反正我觉得,只要有宋徽宗、宋钦宗这俩活宝在,你别说把都城建到洛阳,你就是建到珠穆朗玛峰上,北宋那该亡还是得亡啊。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