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是哪个子孙谁敢违背这个誓言,天打五雷轰。
就跟“杯酒释兵权”一样,很多人看了“太祖誓碑”,就觉得赵匡胤这人是真的厚道,难怪宋朝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然而,关于这个誓碑的记载出自南宋时期的《避暑漫抄》,正史中从来没有记载过,所以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刻过这个石碑,还是存疑的。
我本人倾向于赵匡胤没刻过这个石碑。原因很简单,赵匡胤在位期间就杀过不少文官士大夫,有时急眼了,还抄起柱斧朝人扔过去,把人家门牙都给砸掉了。你看,他赵匡胤自己都杀了这么多士大夫,如果再劝导子孙后代不准杀,不然小心天打雷劈,那这个……他哪里来这么厚脸皮的?
虽然“太祖誓碑”是假的,但自从宋真宗以后,确实很少杀过文官士大夫,就算文官犯了再大的罪,撑死就是贬官到地方上去,很少有处以死刑的案例。
但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正常的治国方式在于赏罚分明,有功劳就升官,有过错就贬官,如果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的事情,那么就该毫不犹豫地处以死刑。宋朝这种不杀文官的传统,在现代备受称赞,连什么文明执法、民主自由都出来了。
现在再说回“重文轻武”这个话题。
其实严格来讲,中国文武分途是唐朝以后才出现的。在这之前,中国的官员是不分文武的,可能某人今天还在朝廷上当宰相管行政,明天就挂了个大将军的衔儿领着一大票军队外出征战了,而这种文武不分家的状况在唐朝之前的中国社会是司空见惯的。
到了安史之乱后,出现了我们说的“唐宋变革”。因为科举制的发展,政府吸收了一大批的职业官僚,与职业军官们针锋相对。宋朝建立以后,赵匡胤将宰相与枢密使分开,形成了文官武将两套几乎不相干的升迁渠道,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文官武将两套体系。
在宋初的时候,地方上的军务还是交给武将统驭。但自从“澶渊之盟”后,天下太平,内地几乎无仗可打,没仗打的武将自然地位逐渐下降,慢慢地被文官取代,于是在宋仁宗时期,地方上出现了“文臣为主帅,武将为副帅”的惯例。
不过这不代表武将就不受重视。事实上宋初的开国武将们,子孙大多都与皇室联姻,成了外戚集团的一员,在待遇上完全与国同休。在地方上,因为宋夏战争的长期拉锯,西北设有长达数十年不易的地方军官,甚至还有如府州折氏这样割据一方的将门世家。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表明宋朝就“轻武”了——而且宋朝财政收入的十之七八都用在了养兵上,在北宋“三冗”中,“冗官”问题比起“冗兵”来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我一向不同意宋朝“重文轻武”的观点,更严谨的叫法应该是“以文驭武”,这两个话术或许很相似,但实际上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且真要论的话,宋朝文官统兵未必就不如武将。一个人的军事才能,一靠天赋,二靠经验,只要这两个条件满足了,这个人究竟是文职还是武职,又有什么区别呢?文臣中有军事能手,武将中亦有庸碌之才,即使你把宋朝前线军队都换成职业武将,难道他们就一定做的会比韩琦、范仲淹等人更好吗?
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重文轻武”主要是体现在社会风气上,认为当时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宋代社会对武将的推崇不如文官。
比如很多人都会列举狄青的遭遇。在宋夏战争中,武人出身的狄青屡立战功,打得夏军望风披靡、无人敢挡。宋仁宗听了狄青的威名,想提拔他当枢密副使,结果文官们却大力反对,说狄青出身行伍,怎么能当枢密副使呢?等到狄青进了枢密院,他们还合伙排挤他,骂他“赤枢”,意思是“长着红毛的野蛮枢密使”。后来狄青被文彦博、欧阳修等人上书轮番攻击,说他图谋造反,是个文盲,不适合当枢密使等,最终宋仁宗迫于舆论压力,把狄青外放到陈州为官,第二年狄青就在郁闷中死掉了。
但是要我看,狄青的遭遇从某种程度上说,完全是他自己作的,与什么“重文轻武”八竿子打不着。
小时候,我看过一部动画片叫《大英雄狄青》,本来一直觉得狄青是个深明大义、文武双全的形象。可后来才发现,正史中的狄青虽然打仗勇猛无畏,所向披靡,可在政治上却首鼠两端,左右逢源,抓着一手好牌愣是让他自己给打没了。
狄青早年从军,因为作战勇猛,范仲淹很赏识他,还亲自教他读书,和他聊兵法。当时宋夏战争愈演愈烈,前线军务由韩琦、范仲淹主持,其中韩琦主进攻,范仲淹主防守,而这时候狄青投奔了尹洙,也就是韩琦一派。
有次,关于是否在筑水洛城一事时,韩琦与范仲淹发生了冲突,尹洙让狄青抓捕了范仲淹一派的刘沪,双方发生了冲突。宋仁宗得知此事,派出了钦差前来调停此事,可狄青为了向韩琦表忠心,居然对刘沪滥用私刑,这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按理来说,当时前线发生韩范之争,一个是自己现在的后台,一个是曾经提拔自己的恩公,狄青选择靠边站本无可厚非,有必要在皇帝都准备派人来调解的情况下还对自己恩公的亲信严刑拷打吗?
虽然范仲淹为人大度,没有追究狄青的责任,但范仲淹一系的将领可没那么好说话,个个都对狄青表示了不满,这样一来狄青的名声相当于在整个西军之中臭掉了。
事后狄青就跟了韩琦。当时河北禁军贪污腐败问题横行,宋仁宗让韩琦前去整顿。韩琦一到任,就打掉了一批老虎,达到了“精兵冠河朔”的效果。比如当时有个人叫焦用,因为时常欺上瞒下,克扣军饷,被韩琦抓来当了严打的典型。
按理说,稍微有点政治敏感度的人这时都巴不得赶紧与焦用划清关系,可狄青居然傻乎乎地跑去找韩琦求情,还说:“焦用有军功,好儿。”
韩琦气儿不打一处来,冷冷地回复:“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现在很多人根据韩琦这句话,说宋朝“重文轻武”,只有当了状元的人才是好儿郎,带兵打仗的不算。可难道你们都不看这句话说出的前因后果吗?这完全就是狄青因私废公,为贪污犯求情,把韩琦惹恼了,才说出了这种话来回呛狄青而已。
再有就是庞籍(在评书中老是与包拯作对的“庞太师”)也非常欣赏狄青,想推荐他当枢密副使。可狄青不愿意当副的,就想直接升任枢密使。但庞籍觉得,现任枢密使高若讷又没犯错,无端把人家换下来,这影响不好,所以年轻人还是不要好高骛远,等你南征平定侬智高回来,我再向皇上保举你吧。
奈何狄青不乐意,他瞒着庞籍找了高若讷的政敌梁适,在一番运作之下,宋仁宗竟真的下令撤掉高若讷,改命狄青为枢密使。这下狄青倒是如愿以偿了,可你让提携他的恩主庞籍该作何感想?
狄青虽然因为作战骁勇,得到了宋仁宗的欣赏,可他这种在朝堂上墙头草的行为,无疑是犯了官场大忌,文臣们骂他“赤枢”,也不是因为嫌他出身行伍,就是纯粹瞧不起他的为官处世风格。
后来狄青被罢枢密使,有人说是因为文彦博与欧阳修的上书诽谤,这才让他被外放陈州,郁郁而终。
这个话只对了一半。
文彦博的确攻击了狄青,但原因是文彦博与高若讷是发小,当年狄青为了夺枢密使之位,勾结梁适坑了高若讷一把,那现在文彦博为发小报仇,难道不是情理之中?狄青在枢密使的位置上被罢官,气不过还跑去找文彦博讨要说法,文彦博就直言不讳地说“朝廷疑尔”,你可以想象到这时候的狄青在朝廷内该是个什么人缘了。
至于欧阳修抨击狄青,则是无稽之谈。他们举出的例子,就是欧阳修在奏疏中经常说“青本武人,不知法律”“青本武人,不知进退”,于是一些狄青的“粉丝”就不高兴了,你欧阳修不过多读两年书而已,凭什么这么骂我们家大英雄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