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回到赵匡胤与赵光义的问题上来。
有些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虽然赵匡胤早期确有因五代前鉴的原因,立了赵光义为皇储,可现在他已经基本解决掉了骄兵悍将之患,赵德昭也长大了,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在统治后期反悔,准备改立自己的儿子呢?
这个确实可以分析一通。
其实,赵匡胤长子与三子早夭,这里能谈论的,只有他的次子赵德昭,还有四子赵德芳。
我们都知道,当时赵光义是朝野公认的隐储,一旦皇帝不豫,他立刻就能顺理成章地即位。假设赵匡胤真想换皇储,难道不应该赶紧动手削弱赵光义的势力,然后扶植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他培养好班底为将来做打算吗?
可是没有。
纵观宋太祖一朝,从来没有对赵光义采取过任何钳制行动,甚至在赵光义与赵普政斗的时候,赵匡胤还公然站在了赵光义这边。——这个时候距离赵匡胤驾崩只剩下三年时间,倘若他真打算换储,难道不是应该支持赵普斗倒赵光义,然后再顺手扶上赵德昭吗?
如果说赵匡胤害怕逼赵光义太甚,他狗急跳墙,那也至少慢慢地为赵德昭丰满羽翼吧?
可在宋太祖时期,作为皇子的赵德昭始终都没有封王,还是在赵光义即位后,才给了赵德昭一个王爵。要知道,哪怕在五代乱世,皇子成年都是要封王的呢。
综合以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赵匡胤从来都没有打算易储,而是真的打算依据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赵光义。
金匮之盟中讲,北宋的皇位继承应该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换句话说,这个就有点像殷商的继承法,第一代三兄弟轮流把皇帝当完,再传给老大的儿子,这样就可以保证国家不会出现“幼君”被外姓夺了江山。
以前人们都说,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但讲真的,当时赵光义当上皇帝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没必要再搞个金匮之盟出来。因为这样一来,他将来还得把皇位给弟弟赵廷美,然后再还给赵德昭,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如果真要伪造,为啥他不伪造一个“我哥就是把皇位送给我们这一脉了,才不用还回去呢”,这样岂不是更加一劳永逸?
史学界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抨击,主要是嫌他没宋太祖的遗诏。
这个其实是一个误会,因为当年毕沅在写《续资治通鉴》的时候,查阅《宋史》没发现遗诏,就下了句结论“读正史宜得其定论,太祖实无遗诏”,结果后世的有些学者根据这句话,就一口咬定赵光义没有即位遗诏。
然而,其实翻阅《宋会要》是可以找到宋太祖的遗诏的,只不过仅仅是《宋史》无载而已。毕沅作为一个清代人,因时代局限,不可能搜罗到所有的史书,得出这种错误的结论自然情有可原。
六
可能又有领导要提问了:说了这么多,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其实,这个可以参见史泠歌的《帝王的健康与政治——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文章考证出宋代皇帝普遍具有肥胖、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遗传基因,所以推断宋太祖很有可能是因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的暴毙,所以没有任何的阴谋论,人家就是正儿八经病死的。
不过,虽然“烛影斧声”是假的,但宋太祖驾崩的那一夜,确实出现了一波三折。
开宝九年,五十岁的赵匡胤晏驾。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是夜,宋皇后让宦官王继恩速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不过王继恩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独自去开封府宣召了赵光义,促成了赵光义登基为帝。
一些人根据这个脑补,认为宋太祖临死前其实是准备传位给赵德芳的,但没想到内宦王继恩被买通,导致皇位让赵光义给截胡了。
但是,这里有个破绽:为啥宋太祖要召见幼子赵德芳,而不是长子赵德昭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一下:所谓召赵德芳进宫的这个命令,根本不是出自于赵匡胤,而是出自宋皇后本人。
那一夜,赵匡胤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暴崩,身居内宫的宋皇后自然是第一个发现的。这个时候,按照金匮之盟,就应该急召赵光义入宫,继承大位,将来再传给赵廷美、赵德昭……总之没有赵德芳什么事儿。
可是,宋皇后一生无子,如果真让赵光义登基,那么她作为皇嫂,就算能得到善待,估计也要一辈子不如意。将来就算传给了赵德昭,而赵德昭是贺皇后之子,且与自己并没有什么私谊,他当了皇帝自己的处境还是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但如果能让赵德芳即位就不同了。
虽然赵德芳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他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这些年来,她对赵德芳更是视如己出,如果赵德芳当上了皇帝,她将来肯定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当宋皇后发现宋太祖死亡后,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赶紧让宦官把赵德芳找来——所以不是赵光义截胡了赵德芳的皇位,而是宋皇后预谋截胡赵光义的皇位。
只可惜这个女人还是把政治看得太过儿戏。即使是王继恩这样的宦官,也知道现在朝野都支持赵光义承继大统,赵德芳就算入了宫,也不可能改变什么,他才不会愚蠢地给宋皇后和赵德芳陪葬,故而掉转马头,将宋太祖的死讯通报给了赵光义,还赚了个从龙之功。
这些,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驾崩那晚的全部真相。
只不过,登基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是私心发作,违背了金匮之盟,在高梁河之战后逼死了侄子赵德昭,再一手炮制冤案害死了弟弟赵廷美,而他的这些做法深深地刺激到了他的太子赵元佐,这个孩子不敢相信父亲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竟然对自家亲人痛下杀手,直接疯掉了。
最终,赵光义不得不废掉他期以重望的太子,将皇位传给了软弱的第三子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
可是,天道爱好轮回,多少年后的靖康之变,赵光义的子孙在汴京被金人一勺烩,只留下赵构这么一个漏网之鱼,还被金人的南侵给吓萎了,导致终身不孕不育,只好又把皇位还给宋太祖的子孙。
所以那个谁不是说过吗?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