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乱世,各大政权的君主都是不立太子的,因为皇帝觉得“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本来皇权的神圣性都够低了,还给你当太子让你另立中央,这让皇帝还要不要存在感?而皇子们也不愿意当太子,因为在五代一切以实力为尊,有兵权就能当皇帝,没兵权就算是太子,也不过是一个空名。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子李从荣就说过:“执政欲以吾为太子,是欲夺我兵柄,幽之东宫耳。”
这个时候,是皇帝既不想立太子,皇子也不想当太子,可作为天子的继承人,这个职位又不能悬空吧?于是,隐皇储制就呼之欲出了。
隐皇储制的意思,就是皇帝看中了某个皇子,想要传位给他,那么就让他当亲王兼京兆尹。亲王是可以典兵的,所以不必担心当了太子就失去兵权,而担当京兆尹,就相当于在首都当市长,这样如果皇帝突然驾崩,继承人接班的时候可以直接用现有的班底,不至于手忙脚乱。
所以在五代之世,如果一个人身上的配置是“亲王+京兆尹”,那么潜台词就是这个人将会是下一任的皇帝。
而在赵匡胤驾崩前夜,赵光义的身份正是“晋王+开封府尹”,这就是赵匡胤想要传位给赵光义的明证。
四
五代政权更迭频繁,谁都不知道宋朝会不会成为第六代。所以,赵匡胤必须要纠偏五代时期军队经常哗变的情况。
他采用的办法,叫作“杯酒释兵权”。就是说某天赵匡胤叫各大军将们喝酒吃席,吃了一半,他就开始愁眉苦脸地叹气。下面的将领见这状况,肯定要问原因,赵匡胤就名言道:“万一将来你们的手下,也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你们该怎么办?”
这很明显是一道送命题,石守信等大将惶恐不已,跪下恳求皇帝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赵匡胤就讲,你们不如交了兵权,安安稳稳回家当个富家翁呢,这样咱们君臣双赢,岂不美哉?于是,各大军将就纷纷交出了兵权,至此困扰五代乱世的骄兵悍将之弊,就这样被赵匡胤兵不血刃地解决了。
这个办法为历来所赞许称道,一些人就感慨,还是赵匡胤为人厚道,这一招可比刘邦、朱元璋的大杀功臣要仁慈多了,甚至有人把这个和推恩令、金刀计并列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阳谋之一。
但是,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世界上从来都没有那么多无解的阳谋,任何明面上的阳谋,都是建立在绝对实力的基础之上。
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建立在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剩下的诸侯加起来也打不过中央的背景下,方才能有条件施行。贾谊、晁错等人早就提过推恩的概念,可若是汉文帝、汉景帝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推行,只会把诸侯王们纷纷逼反,导致天下大乱。
王猛的金刀计是建立在他在前秦的地位本就在慕容氏父子之上,且慕容垂不知道王猛要对他下手的前提下,这才能有心算无心。况且这个计策最终也没能得逞,到头来只是诓了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而已。
同理,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一样,如果真的请喝一顿酒,吃上一顿饭,就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那么五代以及中晚唐将近两百年的那些历史人物们,一个个刀里来枪里去都是图了个啥?
我们还是以史料为线索来进行推论,顾吉辰先生考证过:“杯酒释兵权”之说,出现在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形成在宋神宗、宋哲宗之际,最终在南宋成为定论。
换句话说,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根本不是赵匡胤主动为之,而更像是后人对赵匡胤所作所为的事后总结。
其实,赵匡胤真正解决“骄兵悍将”之祸,可不是请吃席这么简单,而是蓄谋已久,花了足足三年的时间谋篇布局,才在最后的那一顿饭上一锤定音。
赵匡胤在兵变之前,他的身份是殿前司都点检,即后周的禁卫军统领,所以跟他建立北宋的那些弟兄们,也大多都是禁军的将领。
建隆元年,赵匡胤当了皇帝,自然不能老是让这些弟兄们继续待在禁军里当侍卫,而是把他们外放到地方担任藩镇节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算是对禁军将领们拥立他当皇帝的回报,属于政治投资的变现。
可是,藩镇骄横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那些外放出去的禁军统领,他们当下或许会顺从赵匡胤,可谁能保证在赵匡胤死后,他们还能继续顺从赵匡胤的继承人?退一步说,就算他们愿意,也未必能禁住下面士兵“黄袍加身”的鼓动,那样的话,大宋没准真的就成了那个短命的第六代政权。
所以到了第二年,赵匡胤就询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赵普就是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初宰相。他回答道:“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的话说起来容易,可到底如何“收其精兵”?我们都懂得知易行难,五代很多皇帝都做过类似的事,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归根结底,你要收藩镇的精兵,人家给你上交一批老弱病残,说这个就是我们的精兵,你又能如何?
以往五代君主们的办法,就是你藩镇招募精兵,那我也招募精兵,大家一起来扩军,看咱们谁怕谁。不过,朝廷一边扩军,一边还不敢裁撤前朝遗留下来的老兵们,因为怕他们失去了待遇给皇帝来个军事政变,那乐子可就大了。所以五代的统治者只能把这些士兵们养着、惯着、当成祖宗伺候着,如此一来,朝廷在财政方面肯定会捉襟见肘,长此下去恶性循环,骄兵悍将之祸愈演愈烈,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赵匡胤的办法,就是在现有的禁军体系中设置一个“上军”,把禁军中骁勇善战的人都纳入这个体系中,而剩下的老弱病残都归类为“剩员”,也不裁撤,但通通降工资。
这样一来,首先是分化瓦解了禁军内部,“剩员”待遇降下来了,可“上军”待遇上去了,二者就无法共情,难以团结,这个反就造不起来。其次,“剩员”虽然降了待遇,可毕竟没有裁撤,还有一口饭吃,这样一来,很多人铤而走险的心思就小了很多。
建隆二年,赵匡胤再把这个体系推到地方的藩镇上,让他们把自家骁勇善战的士卒名字报上来,给他们也设立一个“上军”。这个过程也没有遭遇阻碍,因为上军的待遇好,如果他们报的名额越多,朝廷下发的军饷也就越厚,故而各地藩镇还以为这是赵匡胤专门给他们发福利收买人心呢,于是都争先恐后地上报自家士兵的姓名性别籍贯爱好家庭关系等。
建隆三年,赵匡胤翦除了李筠、李重进等不服从北宋统治的藩镇后,随即借着大胜之威,拿出去年各地上报的士兵名册,告诉他们:“我现在要建立一支禁军,待遇丰厚,你们把这个名册中的士兵都送到京城来吧。”
合着你在这等着我们呢?看着手里赵匡胤下发的通告,各地藩镇的军将们全傻了。
一来,以往他们可以以次充好,把一些弱兵送上去敷衍朝廷,可现在连士兵的花名册都被人家诓过去了,就直接杜绝了这种舞弊的可能。
二来,赵匡胤明确表示“待遇丰厚”,就算军将们不愿士兵去,士兵们自己也想去。我们前面讲了,在藩镇体制下,节度使不敢违背兵痞们的意志,只能向朝廷乖乖上交兵丁,故而赵匡胤这招隔山打牛,可谓正中各地军将的命门。
三来,等这次“强干弱枝”计划完成,用天下精兵建立起了一支全新的禁军后,赵匡胤就可以顺势裁撤掉当年被降工资的那一批老弱病残,节省一大笔财政开支。毕竟现在全天下能打的士兵都在我手,不信你们这帮老兵油子还能掀起什么妖风?
至此,赵匡胤一举三得,顺道搞出了一套“守内虚外”的军事方针,即把天下士兵分为禁军(中央军)与厢军(地方军),始终保证禁军数量是厢军的两倍以上(《水浒传》中介绍林冲的身份就是“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总教头),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中晚唐遗留下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只可惜,赵匡胤如此精妙老辣地布了三年的局,现在却被人们用一则“杯酒释兵权”的小故事给掩盖掉了。殊不知当我们夸赞赵匡胤为人厚道的时候,不晓得当年有多少当事人在背后吐槽赵匡胤这人有多鸡贼呢。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