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为唐德宗信任的宰相卢杞与李怀光有怨,遂导致李怀光带领朔方军也反了,他扬言要与朱泚联兵,朝廷最好还是避开。唐德宗无奈,只好从奉天逃到了梁州。
其实李怀光说要反叛只是一时的激愤之言,事实上他并没有与朱泚联兵,只是气鼓鼓地返回了朔方驻地,按兵不动、观望时局。
这时候前线征战叛镇的军队慢慢回拢,唐德宗遂任命大将军李晟率领军队讨伐朱泚,终于一举收复了长安,朱泚也在逃亡途中被杀。
这时候唐德宗虽然回到了长安,可天下反叛的局面还在继续,甚至更糟。刚刚经历过“奉天之难”的唐德宗彻底消磨了雄心壮志,开始下诏罪己,赦免了王武俊、李纳、田悦、朱滔、李希烈等人。
这其中,王武俊、李纳、田悦三人顺势借坡下驴,收手罢兵,而朱滔、李希烈二人却拒不臣服。朱滔恼怒其他人的背叛,于是引回纥大军进攻魏博,却被田悦、王武俊等人击败,最终活活气死了。李希烈不但不接受赦免,还自建帝号,立国大楚,残忍地杀害了前去招降他的名臣颜真卿,继续顽抗到了贞元二年(786年),最终被他的部下陈仙奇毒死。
还有李怀光,唐德宗曾派人前往河中说服李怀光归顺朝廷,不过因为言辞冲突,李怀光擅杀朝廷使节,继续与中央作对。贞元元年,在朝廷大军压境下,李怀光的结局是自杀而死。曾经平定过安史之乱、解过奉天之围的朔方军,随后被唐德宗解剖拆散,永不复存。
朝廷第一次削藩战争的失败,让唐德宗彻底蔫儿了。此后的他再没有了刚登基时的意气风发,此后对各地藩镇的不法行为,也开始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此以后得过且过,应付度日。
我想他现在应该可以理解自己的父亲唐代宗了。
三
削藩的失败,让唐德宗悟了,原来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所以虽然余生他再也没提过削藩,但他悄然积蓄力量,为自己后代再次削藩做准备。
为此,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是税制改革,为下一次削藩攒够钱。
唐朝开国的时候,实行的是租庸调法,意思是每个均田制家庭,都要向朝廷缴纳粮食(租)、提供劳役(庸)以及上交土特产(调)。
不过,我们都知道均田制后来败坏,老百姓都跑路了,你连人都找不到,上哪去租庸调?在开元年间的时候,唐玄宗任用宇文融搞了一次“括户”,将这些人口给普查了回来,算是给这个行将就木的税制续了一波命。
可是,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时局崩塌,朝廷掌控的人口更是从天宝末年的九百零六万九千户,下降到了乾元三年的一百九十三万三千户,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
这还拿啥租庸调?
唐德宗没能平定藩镇,所以自然无法学曾祖父那样括户,于是他就任命刘晏、杨炎、杜佑等人改革税制,给朝廷寻找新的财源。
建中元年,唐德宗在杨炎的提议下,决定不按人头收税,而是以现有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征收土地税,因为每次课税都在夏秋两季,故而把这个新税制叫“两税法”。
唐德宗通过推广两税法,以及上供、专营、宫市等各种捞偏门的办法,给朝廷攒了一笔厚厚的资产,而这些钱,将会在多年以后,实现他未曾完成的夙愿。
第二,是扩编神策军。
削藩战争的失败,让唐德宗意识到,以藩镇制藩镇根本行不通。因为这样打到最后,只会使另一个藩镇受益,朝廷捞不到任何好处,所以朝廷一定要建立一支绝对效忠天子的中央禁军,用自己的军队打天下,这样打下来的土地才是自己的。
而唐德宗选择的这支军队,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神策军原本是哥舒翰设置在青海九曲的边防军,因为安史之乱爆发,被调入内地作战。安阳战败,神策军撤到了陕州一带,这时候发现他们原来的驻地九曲被吐蕃占据了,回不去,于是一群士兵们懵掉了。
这时候,他们遇上了同样从安阳逃回来的宦官鱼朝恩,士兵们一合计,表示愿意服从鱼朝恩的指挥,从此神策军跟着鱼朝恩成为天子亲军。
后来鱼朝恩被杀,神策军主帅被换成了文官白志贞,但在“奉天之围”的时候,白志贞全程掉线,赶来救驾的反而是宦官窦文场、霍仙鸣,这让唐德宗意识到文官不靠谱,于是又把神策军交到了宦官的手里,至此宦官统帅神策军成为定例。
第一次削藩失败后,唐德宗就开始了各种搞钱,而把搞来的钱都用来扩编神策军,最终更是将神武军、神威军等禁军也纳入了神策军编制,到了他的孙子唐宪宗时代,神策军账面上的兵力,已经高达15万人之多。
而这些军队,正是今后唐宪宗发动第二次削藩战争的本钱。
第三,解决吐蕃问题。
唐代宗当年没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掉河朔三镇,有个顾虑就是西北外敌的入侵。
北方的回纥倒不是大敌,因为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游牧部落,而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所以当他们占据了丝绸之路以后,反而希望唐朝内部可以安定。因为中国只有安定了,才会有经商环境,这样西方的商人们才会纷至沓来,丝路也才能繁盛,回纥方才能从中牟利。为此,当年回纥可汗与唐德宗有一段过节,新可汗还专门将国名改为“回鹘”,以期与唐朝永结同好。
真正令唐朝头疼的外敌,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国。
在安史之乱以后,因为陇右、河西的唐军都被调去打安史叛军了,吐蕃军队趁机攻陷了河湟之地,屡次威胁长安城,这也就是白居易诗中讲的“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在唐德宗时期,唐军多次与吐蕃较量,有胜有负,最终在宰相李泌的谋划下,唐朝玩了个包围网,即北联回鹘,南和南诏,西交大食,给它来了个四面张网,将吐蕃生生地困死在了青藏高原。随后更是在四川设置了节度使,专门防备吐蕃的入侵,一顿操作,终于将这个屡次兵临长安的外敌给摁在了国门之外。
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李适驾崩,他用尽毕生心力为子孙解决了外患,留足了金钱,扩编了军队,故而大唐的第二次削藩战争,即将在他身故后拉开序幕。
四
唐德宗死后,他的儿子唐顺宗李诵登基,任用“二王八司马”启动了一场“永贞革新”。这里的“二王”指的是王叔文、王伾,用王仲荦先生的话讲,这就是俩“蹩脚的政客”,不足挂齿。“八司马”指的是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虽然确有一定才华,不过还是太年轻太天真,低估了政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