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 第8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3(第7页)

第8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3(第7页)

经文含义无穷,只好逐层而说。兹先如上说其一义,以便了其大旨。若但作如是说,则不彻底矣。可以言之?性本非相,何故假名为实相耶?此义须分四层说之。

(一)“实”字有二义,一是质实义,二是真实义。质实者,质碍结实也。譬杯中盛满一物,甚为坚结,则有质有碍。何以故?再不能容受他物故,此之谓质实。然而性体虚灵,正与质实相反。虚则非实,灵则非碍故。故知实相之实,非质实义,乃真实义。真实者,明其非虚妄也。虚妄亦有二义。一者,虚是空义,妄是邪义。二者,虚是假义,妄是幻义。初义则为没有,为不好。次义不但非不好,并非没有,乃是假有幻相之义。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虚妄者,乃次义,而非初义。此义正与真实义对待。然则相是虚妄,性是真实,明明是对待之物,而且性又明明非相,何以又名之曰相耶?须知佛经中一言一名,无不善巧。何谓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从此面而达彼面,不致取著一面也。须知正以性本非相之故,而又能现起一切相,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为真实也。经文“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句,正显此义。“是故”承上“非相”言,“如来”指性言。非相是性,名曰实相者,盖约性而说名为实,以明性非虚妄而是真实之义也。复约性而说名为相,以明性虽非相,而能现相之义也。且由此经文观之,即此实相之名,并能令人领会得性体绝待之义。盖性相对待之说,从表面观之云然耳。若察其实际而深观之,离如来性体,并无相之可说,可知性体之为绝待矣。经文“如来说名实相”,犹言由如来而说,名实相也。正显非性不能说实,非性不能现相之义也。此假名性为实相之所以然,一也。

(二)此科之义,正与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之义,互相发明:盖前文意明,若只见得相一面,则偏于有;若只见得非相一面,则又偏于空,皆不能见如来性。何以故?性是空有同时并具故。《起信论》明如来藏具足空不空义,岂非空有同时乎?故必应能见相即非相,方见如来也。须知应见相而非相,亦应见非相而相。相而非相,色即是空也;非相而相,空即是色也。前文既明色即是空义,此中复明空即是色义,令人统前后而合观之,则于空有同时并具之义,更可了然。经文初云“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明其相即非相也。复云“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是故承上非相,而接云说名实相,明其非相而相也。相即非相,非相而相,正是如来藏真实义,故曰“如来说”。故先云是实相者,则是非相(重读实字),后云说名实相也(重读实字)。此假名性为实相之所以然,二也。前文见相即非相,便含有非相而相义在,但未显说。故此中藉明何为实相之义,而显明道破以补足之。先说相即非相,后说非相而相,正明承相即非相而为之补足之义。又须知相即非相、非相而相二义,本互摄而并具,故于说相即非相之下,用“是故”二字承接说之,既以明补足前文之义,兼明二义本相联贯之意也。

(四)古德说实相之义,为无相无不相。此说甚妙,极为简明。无相无不相,应以二义说之始为圆满。一、性体本不是相,故曰无相。然虽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而起,故又曰无不相。二、虽能现起一切相,而与一切相仍然无涉,故曰无相,此明其即相离相也。性固不是相,然不自起一念曰“不是相”也,故曰无不相,此明其即不相而离不相也。次义深于前义,总以明性体离念而已。无念则无所谓相不相,故念离则相不相一切皆离矣。然则以性体无相故,虽名之曰相,与彼仍无涉也。以性体无不相故,则名之曰相,于彼又何妨哉?况相有二义:一谓外相,即境相之意;一谓相状,乃摹拟之辞。名性为相,当然不能呆作境相会。故实相一语,犹言真实相状耳。无相无不相,正性体之真实相状也,故名之曰实相。如此释无相无不相,义固圆满。而如此释实相,亦颇善巧。而此“无相无不相”一语,古德原从此科经文中领悟得来。故无相无不相,既具如上所说之二义。此科经文,亦复具此二义:

约初义言,以性体本不是相,故经文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然虽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故经文曰: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也。

约次义言,以相不相一切皆离,故经文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非,有离意也。实相便是非相,岂非相不相俱离乎?相不相俱离,如来藏之真实相状,如是如是。故经文申明之曰:“以是相不相俱离故。”约如来性体说,得名之为真实相状也。此性名实相之第四义也。

佛说本性,加以各种名称,乃至一切法亦无不用种种语式,安种种名词者,此义甚要,而亦从来无人说及,今为诸君略说之。

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者,全由于此。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世尊出而救世度苦,故首须破此。须知众生所以偏私成执者,无他,由其智慧短浅。凡事只见一面,遂以为法皆固定,彼之所见,必不可易。而不知其是偏也,而不知其是执也。故佛为之顶门一针曰:“无有定法。”以破其偏执之病根。而凡说一法,必用种种语式,安种种名词者,正表其法无有定也。此“法”字是广义,通摄世法出世法而言。若但以为出世法如此,违佛旨矣。

然则所谓“在此”者,果何所在?当知佛之说法,从不说煞一句,从不说煞一字,且每说一法,必用种种语式,必安种种名词者,无他,为令闻法者,必须作面面观,乃明其中之义趣也。此即妙用之所在。何以故?借此便已除其向来只看一面偏执之恶习故。而此经所说,尤圆尤妙,真乃金刚慧剑。何以故?果能由面面观而达于深观圆观,便无惑而不破故。且既须作面面观,方明义趣,自不能不多读大乘,以广其闻见;更不能不静意觉照,以领其精微,而定慧在其中矣。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种功行,皆得自在受用,对一切世法,皆得进退裕如,而转凡入圣,已建基于此矣。何以故?定慧日增,妄念日少故。此是闻法的紧要关键,入佛的最妙诀窍,急当著眼。

鄙人敬本此旨,每说一义,亦必作种种说,反覆周密,不厌其详者,无非希望闻者,开豁心胸,多得作观方便而已。盖本来面目,固非言说所可及,且众生久已忘却。若不于无可言说中,多设方便以说之,云何修观耶?上来是明面面观、深观、圆观之益大,如其反之,其病亦极大。即如“信解”二字,每见有人一味主张“但办信心,老实念佛,足矣”,一切经典,不许读诵。大乘法宝,更置之高阁。苟有研求教义,喜赴法会者,辄呵之曰不老实。须知老实念佛须有程度。念佛的义趣,一毫未明,何能老实?如此主张太过,岂止钝置学人,且复违背佛旨。以《十六观经》明言,求生净土,应读诵大乘,明第一义。其次亦须闻第一义,心不惊动也。所以凡依其方法而学者,非不能振作、半途而废,便走入歧路而不自知。此不知信从解生之过也。又见有人手不释卷,博学多闻,一部全藏,翻阅不止一遍。却从不曾烧一炷香,顶一次礼,对于三宝不知恭敬,修行一层,固谈不到,即其口中滚滚,笔下滔滔,亦复似是而非,误法误人。此又不知解因信出之过也。此前次之所以不惮烦言耳。

上来所说“世尊说法,从不说煞一字”云云,须知佛非有意如此,乃是智慧圆满融通,其出辞吐语,自然如此。不但佛然,菩萨亦然,大德祖师皆莫不然。故吾人对于一切经论,古德一切言句,即极不要紧处,亦不可忽略看过。不可忽略者,谓当一一作面面观,深深领会也。更须知佛菩萨见地,岂吾辈凡夫所能望见,纵能深解,亦不过见到千万分之一。纵令善说,亦不过说得千万分之一。虽穷劫说之,亦说不尽也。即如上科当知之义,前次已说了三四层。然其中尚含多义。今无妨再说数种以示说不能尽。

(二)当知信心最要也。何以故?实相之生,由于信心清净故。由是可知前来所说“持戒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之语,应三致意。质言之,欲学般若,当生实信。欲生实信,先当持戒修福也。

(三)当知转凡成圣,不退菩提,非离相见性不可也。“成就”句,是明其位登初住,超凡入圣。“名为住”者,是明其至此地位,菩提心方能不退,即是信成就也。而心清净,是明离相。生实相,是明见性。此所以先说当知般若不可不学。何以故?不学般若,不能离相见性故。所以又次说当知先当持戒修福。何以故?不持戒修福,便非实信故。不实信便不能信心清净故。此皆学人所急应遵行,不如是行,便不能成就,故曰“当知”。当知者,明其不可不知也。

又推而言之,由陈赞庆一科之义而观,若其大心不发,此经不闻,至高只能开慧眼,成四果罗汉。由明成就一科之义以观,若其得闻此经,信心清净,至低便能生实相,成初住菩萨。此亦学人所当知者。由是言之,可见经义,实在无穷,实在说之不尽。可见闻法必应作面面观,即如我以种种义说明实相,若闻者,但作此是说明本性何以名为实相领会者,则非鄙人反覆详说之意也。且若但解得性名实相之故者,亦与闻者无大益也。何以言之?实相是大家主人翁的本来面目,如此真面,本来唯证方知。然则云何得证?无他,唯有在返照上用功而已。不但闻时便当返照,更当于清夜平旦时,对境随缘时,依此次所说诸义,深深观照。或单举一义,或融会诸义,皆可。清夜平旦者,是向自心中观照也。对境随缘者,是向一切法上观照也。果能如是,则受用无边矣。当知佛于本性,安立各种名称者,便于人之因名会体也。而各种名称中,实相一名,于二边不著,空有同时,较易领会。此又长老独举此名为言之一意也。鄙人复就此名开种种义而说之者,意在便于闻者返照用功时,多得领会之方便,非但为解释名义也。由是可知开种种义说之关系矣。

此科复有要义。因长老说此,固是释明实相为何,以及何以名为实相等道理,实兼以指示用功方法也。何以知之?此中既明“相不相俱离”,则与下文所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正相呼应。“离”字大有功夫,无功夫何能离,何能名为佛耶?故知此中说有修功在内也。当知说一非字,便是绝百非,亦即是四句皆离,所谓“有亦离,无亦离,亦有亦无亦离,非有非无亦离”是也。由是可知古德释实相为无相无不相,此一“无”字,亦是绝待之无,非对有说无也。盖相与不相,本是对待之辞。有对待,便有变动。有变动,便是有生灭。有生灭,便非坚固。而性体确是万古常恒,究竟坚固。坚固则无生灭,无生灭则无变动,无变动则无对待,无对待便是绝待。绝待者,相不相虽皆不离乎心性,而心性则超然于相不相之外是也。质言之,相,有也,不相,无也,超乎其外,岂非超乎有无之外?则“无相无不相”一语,是说绝对无,而非对有说无之理,可以恍然矣。然则云何能绝对无之乎?有无四句皆离是也。故经文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说一“非”字,便是指示修功也。是令学人欲见实相者,当静心于一切皆非上领会。若领会得实相便是非相,便领会得倘使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便非实相矣。故“是实相者则是非相”一语,异常锋利,不得少触,触著便丧失慧命。质言之。是令学人须于一毫端上契入也。

经中明明曰“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便是开示学人,既非之而又说者,但明其不必坏耳。须知虽说而是假名,如来性体,仍宜离名字言说以自证也。而离名字言说,便是离念。离念方便,又莫过于向未起心动念时观照。一念苟起,便一切非而驱除之,岂非的示修功?当知自上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下,正长老之深解义趣也。故闻经者当如是深解也。

世尊于本性安种种名,长老又独举实相一名而言,皆为令学人便于体认本性。故实相义宜多发挥。《大论》说实相有四句偈,最精最详,最宜知之,以便时常觉照。实相即是性的本来面目。正因昧却本性,故成众生。今欲转凡成圣,不真切体认,得乎?偈云:“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即此可见菩萨说法善巧。不就相字说,而就实字说,一也。不就性说,而就诸法说,二也。须知说为相者乃是假名,不过使人明了本性之状况耳。故不就相说,便是点醒不宜将相字看呆。若其看呆,便已著相矣。其就实字说者,又有深意。以人之著相,由于误认为实耳。若知一切法实亦非实,非实而实,便知一切法相即非相,非相而相矣。如此说法,岂非善巧?

其就诸法说者,须以三义明之:(一)使人得知心外无法也。佛说一切法,但是幻相而无实体,体唯净心,故曰“万法唯心”,又曰“心外无法”,故可就诸法以明实相。因诸法之实相,即是性故,就法而说,无异就性而说也。(二)使人易于体会也。众生既久忘本来,而一切法则为众生共知共见,不如就诸法说,俾得因诸法而悟心性。(三)使人明了一真法界也。《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为体,可了然矣。以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故,是之谓一真法界,亦曰诸法一如。须知一切法皆由心现,心性既空有同时,故一切法无不空有同时耳。此善巧之二也。

说亦有亦无者之用意,以为第一人单说有,第二人单说无,各偏一边,诚然有病。我则不如是。我说一切法,乃是亦是有亦是无。既二边之俱是,则偏于一边之病除矣。殊不知说有便不能说无,说无便不能说有,而曰亦有亦无,自语相违;况看成有亦是,无亦是,语既模棱两可,义复隔别不融,故应遣也。

说非有非无者之用意,以为第三人所说,诚哉有病,我则异乎是。我说一切法,乃非是有、非是无。既二边之俱遣,则第三人执著二边之病除矣。殊不知非有便是无,何又云非无?非无便是有,何又曰非有?岂非戏论。且仍是看成有是有,无是无,其隔别不融,亦与第三人病同,故应遣也。又复第三人见地,既说有无双是,则仍是偏在有边。而第四人见地,是说有无双非,则依然偏于空边,岂不应遣乎?(双亦似是双照,双非似是双遮,然实际仍大不同。以双照双遮之言,明其得中;而双亦双非之说,只知二边故也。)若“空有同时”之义,是明空时即是有时,有时即见空时。空有圆融,既然非二,便是无边。边尚且无,更何从著?与“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义味天渊,何云无别!

尤有进者。众生若知得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若知得空有尚不可说,则何所用其分别哉!此佛说“空有同时”之微意也。盖既以除众生分别情见,且令离名言而自证耳。故无论说有说无,说亦有无,说非有无,一切俱遣。以上是约对治义说。若约究竟义彻底说之,言遣则一切遣,言不遣则一切不遣。须知凡言遣者,因执故遣。若无所执,则无所遣。故空有同时亦不可执,执亦应遣。何以明其然耶?试观《心经》,先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明空有同时,使人悟此得入般若正智也;而其下又曰“无智亦无得”,此即开示空有同时,亦不应执之意。本经亦明明言之,如曰“般若非般若”是也。即如此科亦然。先言“则生实相,成就功德”矣,而此科又曰“实相则是非相,说名实相”,亦因防人执著实相,故说非,说是假名,以遣之耳。实相,即是空有同时也。当知空有同时,何以不可执?因少有所执,便偏著于有边,而非空有同时矣,故应遣也。若闻吾此言,而于空有同时之义趣,绝不体会观照,则又偏著于空边,而非空有同时矣,亦应遣也。当如是领会,至要至要。

如上所说实相之第二义中有曰:此科是与前文“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互相发明。由是言之,长老之深解义趣,亦可见矣。然而长老之所深解者,犹不止此。须知性之别名甚多,今不举他名,而独举实相一名以言之者,又是发明上来说法与非法皆不应取,说非法非非法,说则非是名等等之义趣也。上来世尊如此说者,皆是令不著于空有二边以圆融之。以著于二边,便非性而是相故。若取法相,即是著我;若取非法相,亦即是著我故。今长老乃于空有同时之实相,亦说则非是名,此正针对上来世尊所说,为之发明二义,以便令领会者。二义云何?(一)性本空有圆融(“同时”者,圆融之义),若著于二边,便与本性不相应故。(二)空有圆融,尚不应著,以少有所著,便非空有圆融故。何况二边,其不应著,更何待言?此独举实相为言之深意,亦即长老之所以深解义趣也。

又如上所说,此科“非”字,有“离”字意,是说修功。是与下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相应。当知此约现前、当来劝两科之文,实无处而不相应。以两科所说,本是互相发明者。此义至下当说。

(子)次,约当来劝。分二:(丑)初,庆今劝后;次,释显其故。

(丑)初,又二:(寅)初,自庆;次,广劝。

(寅)初,自庆。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此一语,正是说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之所以然。何则,若知今之得闻而信解受持,便知昔之未曾得闻者,非他,以心中有一所得之慧眼,便于此深经自生障碍矣。纵令得闻,亦必不能信解受持。则闻如不闻矣。故曰所得慧眼未曾得闻也。此言正是说明其障碍,全在慧眼。慧眼何能生障?则全由于有一所得在耳!何以故?有一所得,便是法执,便是智慧浅短,则于此三空胜义,岂能相契!且有一所得,便是自觉已足,便是悲愿不宏,则于此舍己度他,且度无度相之妙行,更难相契。此其所以昔来未曾得闻也。今则窥见世尊一切无住而道眼开,为众请求说此深经而大心发,故得闻而信解受持也。

“解”者了解。“受”者领纳,亦即领会。故解之与受,其义相近。既言解,复言受者,“受持”二字乃是合说。盖受持合说,以明当解行并进也。又“持”字,复有执持不失之义。故“信解受持”一语,是明其不但能信能解,且能解行并进而不退也。“不足为难”,是说不十分难,非谓绝对不难。不十分难,此其所以自庆也。若绝对不难,不得云昔来慧眼未曾得闻,亦不致涕泪悲泣赞叹希有矣。

综观下文,亦具上说诸义。何以故?长老自言不足为难,正以显末世之十分为难,以其生不逢佛也。而自己庆幸处,亦即加意奖励后进处。意谓我今幸遇世尊,既证阿罗汉,又解空义,故得信解受持耳。以彼末世众生,既不遇佛,甚难得闻,甚难信解受持者,而竟得闻,竟能信解受持。彼真难能可贵,其根性必远胜我(菩萨种性,远胜罗汉),我今何足为奇?故曰“不足为难”也。数行之中,词意反覆勤恳,其鼓舞后进之心,拳拳极矣!

(寅)次,广劝。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来世”,泛言佛后。“后五百岁”,则指佛入寂后第五个五百岁,即末法之初。今则将满三千年,已在第六个五百岁之末矣。经中凡言“后五百岁”,亦不限定在第五,总以明其是末法时代而已。《楞严经》言,此时众生,斗诤坚固,入道甚难。斗诤者,己是人非,争强斗胜也。坚固者,一味斗诤,牢不可破也。试观中国自宋以来(宋初至今将千年,彼时正入末法之初),讲求道德学问者,门户之争,远过汉唐。于是有宋学排斥汉学之风,有儒家谤毁佛教之习。迨后所谓道学者流,又自起斗诤,如程朱与陆王两派是也。总不外乎独树己帜,打倒他人。有因必有果,卒之反被他人打倒,遂有新学将旧学一齐推翻之事,连孔子亦受其累。殊不知孔子之真实义,自汉以来,学者并未梦见。即以佛门而论,入宋以后,亦染此风。各宗各派,斗诤甚烈。莫不己宗独是,别宗尽非。愈趋愈下,至于近今,竟有欲推翻《起信论》者矣,实可痛心。佛门尚且如此,道德学问中人尚且如此,其他更何待言!所以奋斗二字,成为格言。殊不知古人曰努力、曰奋勉、曰自强,即佛教中亦曰勇猛、曰精进,此等言句,皆就己身说,有利无病;今曰奋斗,虽亦是自强,而含有排除其他意在。此盖斗诤习气愈深所致,世道所以愈苦也。

“则为”者,便是之意。意中含有成就在。或曰:菩萨示现无论已。其具菩萨种性者,何便成就?当知经中先言得闻,又言信解受持,是明其三慧具足也,岂不能成就耶?(闻是闻慧,信解是思慧,受持是修慧。)盖居末世而得闻深经,实非易事。必其夙有般若种子,所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者。具有如是胜因,方能得遇胜缘也。故得闻便能生信开解。间或亦有虽得闻而别遇障缘,信心遽难发足,解亦未能大开者,只要遵依佛敕,持戒修福,必能信解受持。盖持戒是断绝染缘,此自利之基也;修福是发展性德(性中本具无量净功德故),亦利他之功也。如是背尘合觉(绝染缘为背尘,展性德为合觉),自他两利,必蒙诸佛摄受,自于此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以此为实者,谓解真实义也。既信且解,自亦如法受持矣。如是三慧齐修,何患其不成就乎?又观是人便是第一希有之言,意中含有不可自暴自弃在。此长老谆谆劝勉之意也。此句与上文“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及下文“则名诸佛”句,正相呼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