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又当留学生? 免费 > 第901章 开喷(第3页)

第901章 开喷(第3页)

>是父亲弯腰插秧时溅起的泥点,

>是暴雨过后泥土中升起的那一缕清香。

>如果你感觉到这些,你就离家不远了。”

发送完毕,他靠在椅背上,疲惫如潮水般涌来。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他警觉地抓起桌下的电击棒,却发现进来的是美雪。她肩头披着雨水,手里拎着一个密封箱。

“我带来了东西。”她说,声音沙哑,“南海渔民最新绘制的暗流图,还有……小泉留下的最后笔记。”

陈熙接过箱子,打开一看,竟是半块发黄的实验记录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的日文:

>“真正的革命,不在于谁能掌控技术,

>而在于谁愿意为一颗种子跪下来。”

他翻到最后一页,发现夹着一张照片??1987年的北海道试验田,五个年轻人站在金黄的稻浪前合影。中间那位戴眼镜的女子正是年轻时的小泉,怀里抱着一束稻穗,笑容灿烂。而站在她身旁的,竟是一位穿着工装裤的苏联科学家。

“这个人……”陈熙指着照片。

“伊万?彼得洛维奇。”美雪低声说,“‘曙光’项目最早的三位奠基人之一。冷战时期,他偷偷将苏联太空农业研究成果转交给了日本团队。后来被克格勃追杀,死于一场‘意外’车祸。但他在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总有一天,我们要让稻米长在星星上,而不是导弹上。’”

陈熙久久凝视着那张泛黄的照片,忽然明白了什么。

为什么“曙光”的基因序列能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活性?

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抗逆性,更是跨越国界、意识形态与战争仇恨的人类共情之力。它是被爱浇灌出来的生命。

“我们不是在搞科学。”他轻声说,“我们在写一首诗。”

美雪点头:“一首关于回家的诗。”

***

两个月后,拜科努尔发射场附近,地下掩体。

“第聂伯-C”团队完成了“蒲公英二号”飞行器的最终组装。与前代不同,这次的播种舱内置了双向通信模块和微型培养皿阵列,能够实时传回月面生长数据,并根据地球指令调整孵化节奏。

发射前夕,全体成员举行了一场秘密仪式。每人写下一句话,刻在钛合金铭牌上,焊入飞行器外壳。

陈熙写的那句是:

>“当你看见第一株月球稻苗破土而出,请告诉它:

>‘你的祖先,曾在一个叫云南的小山村,被人用体温捂热过。’”

点火时刻到来。

火箭撕裂夜空,尾焰照亮荒原。监控屏上,payload舱顺利分离,“蒲公英二号”缓缓转向月球方向,像一颗怀揣梦想的种子,飞向未知的土壤。

而在地球另一端,云南山村的晒场上,纱织又一次点燃孔明灯。这次纸上写着:

>“亲爱的孩子们:

>外面的世界很难,很黑,

>但只要还有人记得稻香,

>春天就不会消失。”

灯升入高空,渐渐融入银河。

陈熙站在梯田最高处,仰望着那颗越来越远的光点,耳边仿佛又响起小泉的声音:

>“生命不需要审批。”

他轻声回应:

>“所以我们,替它写下自由。”

风起了,带着泥土与秧苗的气息,吹向远方,吹向星空,吹向那一片尚未命名的金色海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