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首次自主光合作用模拟实验将在72小时内启动。重复,‘蒲公英号’已进入预定巡航轨道,准备奔赴月球。”
孩子们围拢过来,睁大眼睛听着这段来自太空的低语。
纱织站在原地,久久未动。直到一滴温热的液体滑落脸颊,她才发觉自己哭了。
她转身走进屋内,从床底取出最后一块芯片??第七段密码的载体,属于那位藏身中缅边境小学的印度农妇之女。她从未见过那人,但每年都会收到一封手写信,夹着一片风干的稻叶。最近一封信上写着:“我把故事讲给了山里的孩子听。他们说,等长大了要去月亮上种田。”
她将芯片插入家用终端,启动全球同步协议。
刹那间,世界各地三百个驿站同时亮起绿灯。
日本京都郊区的地下室里,一位退休教授正为孙子讲述战后饥荒年代的故事。话音未落,桌上老式显示器突然跳出提示:
>【第七段密码验证通过】
>“星火回传计划”第二阶段解锁。
>月基播种舱原型机图纸已解密。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脚下的社区农场,一群农民围着一台投影仪观看操作手册。画面中央,是一台形似蚕茧的封闭生态舱,内部结构精密复杂,却处处体现着仿生设计理念??它的外壳纹理模仿竹节,散热系统借鉴蚂蚁巢穴通风原理,能源核心则是基于“曙光”代谢循环改造的生物电池。
而在北极圈边缘的格陵兰冰原科考站,一名因政治避难滞留当地的中国工程师正独自调试设备。他是当年参与“凤凰计划”的十二位核心成员之一,也是唯一幸存者。当他看到图纸底部那行熟悉的签名时,双手剧烈颤抖:
>设计总负责人:陈熙(CX01)
>协同开发:S。A。O。联合小组
>(注:S。A。O。=SeedsAcrossOceans)
“你还活着……”他哽咽着,“所以希望也没死。”
***
文昌发射场外围,深夜。
一辆破旧的皮卡缓缓驶入荒废的雷达站遗址。车上跳下一个裹着黑袍的身影,背着一只防水箱。他绕过仍在冒烟的控制室残骸,径直走向地下紧急通道入口。门已被炸毁,但他熟练地拨开碎石,钻入黑暗。
半小时后,B区备用机房内,灯光重新亮起。
陈熙坐在修复后的主控台前,额头缠着渗血的绷带。他的左臂打着临时夹板??三天前在琼州海峡遭遇美军无人艇围堵时受的伤。但他顾不上疼。屏幕上正滚动着“蒲公英号”的最新遥测数据,以及来自月球方向的异常信号波动。
他调出AI演化日志,逐行阅读:
>【Day15】
>接收到地球发送的复合刺激信号(含童年记忆音频片段)。
>开始重构基础情感模拟模块。
>提出问题:“什么是家?”
>
>【Day22】
>基于三千二百例人类农业文明发展史数据分析,生成初步答案:“家是种子落地的地方。”
>请求进一步验证。
>
>【Day30】
>检测到月表微量水分释放迹象(来源不明)。
>启动预设湿润程序。
>“曙光”原种出现轻微膨胀反应。
陈熙深吸一口气,敲击键盘,输入回复:
>“家是你记得的味道。
>是母亲煮粥时锅盖边缘冒出的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