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非遗我传承 > 第十二章 烟火气的实验(第1页)

第十二章 烟火气的实验(第1页)

作者“当个作者玩玩”推荐阅读《我的非遗修复直播爆红了》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接下来的几天,陆知简像着了魔一样,扑在了“灶底灰”这个听起来极不靠谱的方案上。

他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材料。“鬼见愁”矿石早己无人开采,他跑遍了城南城北的材料市场,问遍了相熟的摊主,最后只在一个专卖奇石的老先生那里,找到几块颜色暗红、带着明显杂质的矿石边角料,据说是以前矿上流出来的。老先生看他诚心要,也没多收他钱,只当是清库存。

老黄杨木更是难寻。最后还是苏槿不知从哪个搞木雕的朋友那里,弄来了一小截据说是有些年头的黄杨木老料,纹理细腻,质地坚硬。

最让陆知简哭笑不得的是“灶底灰”。这玩意儿在现代城市里几乎绝迹。他不好意思再麻烦苏槿,自己琢磨了半天,最后骑着共享单车跑到市郊还没完全拆迁的城中村,厚着脸皮跟一位正在自家灶台前生火做饭的老奶奶讨要了一点。老奶奶看他的眼神像看傻子,但还是用旧报纸给他包了一小撮。

材料备齐,真正的挑战才开始。

按照陈老爷子模糊的描述,他需要先熬制黄杨木胶。这活儿比想象中难多了。木片浸泡的时间、火候的控制、熬煮的时长,每一个环节都考验耐心。他不是熬得太稀像水,就是熬糊了发黑发苦,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木料。工作室里连着几天都弥漫着一股焦糊味,邻居差点以为他家着火了。

【技艺模拟】功能在这种需要大量实践摸索的环节也帮不上大忙,模拟更侧重于己知手法和原理的应用,对这种近乎失传的、依赖经验和手感的土法,效果有限。

陆知简也不气馁,他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实验员,每次失败都详细记录下木片厚度、浸泡时间、火候大小和最终状态,试图找出规律。他那本“年画修复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笔记本上,又多了十几页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潦草的图示,看起来更像天书了。

这天晚上,他又一次熬胶失败,看着锅里黑乎乎的一团,有些沮丧地抓了抓头发。手机响了,是苏槿发来的微信。

**苏槿:“灶底灰大业进展如何?[偷笑]”**

后面跟了个小人顶着爆炸头、一脸乌黑的搞笑表情包。

陆知简看着那个表情包,再看看自己眼前这锅“杰作”,忍不住也笑了。他拍了一张焦糊胶体的照片发过去。

**陆知简:“初步判断,黄杨木胶制备工艺掌握度,不足百分之十。[裂开]”**

**苏槿:“哈哈哈,看来陆大师也有搞不定的东西。没事,失败是成功之母!加油!”**

简单的几句调侃和鼓励,却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些许烦闷。他放下手机,深吸一口气,清理掉失败的残渣,准备按照笔记上的数据,调整参数,再试一次。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在经过不知第多少次尝试后,锅里的液体终于呈现出一种清澈的、略带粘稠的琥珀色,气味也不再焦糊,反而带着一种淡淡的木质清香。

“成了!”陆知简看着这锅来之不易的木胶,几乎要喜极而泣。这种成就感,不亚于他当年独立解决一个重大的技术漏洞。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模拟验证。他找来几张废弃的、颜料类似的旧纸张,小心翼翼地用找到的“鬼见愁”矿石粉末,按照一定比例调入新熬好的黄杨木胶,再加入微量研磨细致的灶底灰,搅拌均匀后,涂刷在纸上。

然后,就是紧张的等待和观察。他设置了不同的温湿度环境,定期检测色块的稳定性。

一天,两天……色块没有出现明显的晕染或变色迹象!

他强忍着激动,开始尝试用这种自制的、带着点“玄学”色彩的颜料,在模拟环境下,对扫描进系统的年画问题区域进行“修复”。【技艺模拟】空间里,他小心翼翼地操控着虚拟的笔刷,将混合了灶底灰的颜料一点点填充、固着在那片糊化的红绿色块上……

当模拟结果显示“色块稳定性显著提升,晕染得到有效抑制”时,陆知简猛地从意识空间中退出,激动地一拍桌子!

“真的有用!”

虽然这只是模拟,距离实际修复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实际清洗年画原件时的风险控制、不同部位颜料情况的细微差异处理等等,但这关键的一步,证明陈老爷子口中的“土方”,并非空穴来风,其中确实蕴含着古人应对特定材料问题的独特智慧!

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消息分享出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苏槿。他拿起手机,点开微信,手指在屏幕上悬停片刻,却又慢慢放下了。

他看着工作台上那锅所剩不多的琥珀色木胶,和那个包着灶底灰的旧报纸包,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这段带着烟火气的、略显笨拙甚至可笑的探索过程,这份来之不易的、掺杂着焦糊味和草木清香的初步成功,让他觉得格外踏实和珍贵。

或许,不必急于宣告。有些探索的乐趣,在于过程本身。

他平静下来,重新坐回工作台前,开始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和数据记录。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工作室里只亮着一盏台灯,照亮他专注的侧脸和面前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的瓶瓶罐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