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发布短视频的最佳时间 > 第三部分 时间的语法(第1页)

第三部分 时间的语法(第1页)

第三部分 时间的语法

第十七章 重复、差异与跳跃

1

我们先观察太阳东升西落,而后等分了太阳的轨迹,烙印在钟表的设计中。钟表的表面被等分为12份,每一份又被等分为5份,指针里被灌注了时间的意志,在这被等分的表盘中转动着。

钟表的设计始于我们对自然的观察,而后钟表成为每一个母亲教导孩童认识时间的教具,进而禁锢着每代人对时间的刻板印象——匀速、同质、单向。想要创造时间,就要摆脱这般在老旧的时间话语里的限制,如同德勒兹所指出的:“画家并不是在一张未使用的画布上作画,作家也非在一张白纸上书写,而是在早已覆满无数既存、既定陈套的纸或布上工作,以致其首先必得抹消、洁净、挤压,甚至扯碎,使得来自混沌(其带给我们视野)的气流得以穿过。”

2

现在,你凝视一个数字系列“3、5、7”吧。

3、5、7

前一个数字是什么?后一个呢?

有的人会在心里构建“奇数”的概念,而期待“3”前面的数字是“1”,后面应该出现的是数字“9”。

然而,有的人在心中构建“质数”的概念,进而默认“3”前面的数字是“2”,下一瞬间出现的数字应该是“11”。

人的天性在于为万事万物建立连贯性,进而确认其意义。一切事物(信息),都在人们的心中,按照一定的秩序固定地连接起来,都在宇宙中有自己的位置。它的位置在哪儿,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安置。它的位置,也就是它的意义。时间整理好事物,时间是秩序、是关系、是联结、是意义的产生催化剂。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本质都是偶然与差异的。我们不过是选择了自己想讲的故事,自我赋予了因果链条。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总是从原因到结果,结果成为新的原因,又引出新的结果。于是时间便在叙事轨道上横向延伸。

同样,在一段叙事作品中,如果我们想构成意义,必须依赖这种心灵的连续性。叙事必须保持同一性,如果没有同一性,“老张病了,老张死了,老张被埋葬”这里的老张,就不是同一个人。一个事件从自身之中预示着下一个事件,诸多事件彼此相续着并产生出含义。

时间是一种心灵上的综合,由我们自身的意识综合这些差异化的时间碎片。我们所理解的命运,是我们的自我不断瓦解之后的重复。

时间,不是空间化的切割,而是深入心灵里的体验过程。

我们在生活中被偶然触碰到的事物激发起的回忆,并非像电影中的闪回片段一样是线性的,记忆从来不是一件件事浮现在眼前,而是每一瞬间彼此差异的蔓延。如同我们等待泡腾片在水中溶化的一段时间,哪怕这个过程极其短暂,它抗拒被我们的理智瞬间把握。这段等待的时间中,每一瞬间泡腾片都在溶化,每一瞬间的泡腾片都不一样,每一瞬间的水都不一样,整个杯子也在每一个瞬间中彼此差异。等待泡腾片溶化的我们在心灵层面,同样在每一瞬间中变化着。

水分子和泡腾片分子每一瞬间都在产生着剧烈的差异,然而我们用心灵整合了它们的运动过程。人类的心灵无法承载过多的差异,因而把这个过程简化成——30秒溶化。

时间的基底是每一瞬间的差异,不连续、彼此无关联的瞬间。每一瞬间并不是同质的。时间并不是真正的连续,而是重复这些差异化的瞬间的综合。泡腾片被溶化这个过程不断被重复着,我们的等待一直在重复着。与此同时,差异不断被新的差异取代,泡腾片不断变化着,水不断变化着,我们的意识不断变化着。时间是把差异和差异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如果我们把时间理解为等分、等距、同质的,把60个一秒钟加和为一分钟,那么这是一种对时间的抹杀,更是对心灵的抹杀。

一对久别重逢的昔日恋人相遇,见到彼此身边都带着新的伴侣,物是人非所引起的情感中夹杂着渴望、嫉妒、欢乐、悲伤等,每一瞬间都有着质的差异,不可能用同一标准衡量。这样的情感并非如心率一般,用每分钟跳跃多少下简单数字化。每一瞬间都异质的情感材料,一个接着一个地涌现、盛放、回返、重新激发的连续状态,连续出现的每一个状态相互渗透,每个当下发生的状态都包含了过去,预示着未来,而非单一轨道的前后持续的直线系列。

用直线想象时间,是物理学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空间的分割来计数,本质而言,时间成为空间的附属,而非独立的存在。只有承认无形的、超空间的时间是真实的意识状态,才能认识到人的心灵是自由的。

3

你先看一下这幅画,这是凡·高离开世界之前的最后一幅画——《乌鸦群飞的麦田》,我想你大概能获得一种朦胧的压抑感。如果你的视线深入重复的短促的线条,我想你会深入这种阴郁的气息中。再细看,你会发现这些重复的线条不是绝对同质的,长一点、短一点,笔触重一点、轻一点,无穷的细节开始出现。我们的视线如同褶子,不断向内卷,在这些重复和差异中,凡·高离开世界前的那种无路可退的焦虑迷茫,随着笔触的节奏扩散到我们的心跳中。

在我们整体一掠的视野里,差异被抹去,重复的线条构成了一个整体。而定睛细看,先是看到了重复,而后看到差异,在差异的细节里跳跃,我们感受到了心悸。这是我们看一幅画的惯性,也是我们观察生活的惯性,这种惯性也会重新映射到每一个创作者的思维中。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始于对重复的关注,这是根植于我们基因中对确定性和规律性的依赖。

在教导学生入门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没有接触过创作的学生和没有接受长期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寻找重复是最简单的方式。

这是《诗经》中文字的重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摄影中的重复:

重复是我们总结归纳世界的方式。

我重复着“重复”这个关键词,是为了留住匆匆掠过阅读这本书的你,重复是为了在薄情的世界里想办法让你加深对我的印象。

重复可以帮助一边忙碌生活一边观看短视频的观众锁定观看的立足点。

如果说每一个观众观看一个作品的时候,作品的意向和观众的关注点是一种滑动的意义关联,就像在一个小说里,人物的登场有无穷的可能性,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对人物的理解会逐渐走向一个明晰的方向。那么重复则会让作品的指向明确,告诉人们,这就是我的主题,别的你不必关注。

4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