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废掉赵宗全这种不现实的操作,群臣更希望,在群臣的大力支持下。
桓王可以羽翼尽快,在朝堂之上架空赵宗全。
这么大威胁的一个大儿,在身边放着。
赵宗全也不敢让沈从兴,这个桓王的舅舅掌控着过重的军权。
毕竟姐夫和小舅子再亲,也没有舅舅和外甥两个人更亲。
外甥和舅舅之间,才更有斩不断的血脉联系,信任的基础更高。
皇后如果没了的话,赵宗全再立一位皇后,沈从兴可能就不再是赵宗全的小舅子。
但是如果自己外甥能上位,就算没了自己沈皇后,他舅舅还是他舅舅。
这种局面之下,赵宗全只能赶鸭子上架,增重耿,段两个人手中的权利。
这两个微末的出身,连个皇亲外戚,国舅的身份都没有。
更不能让大周的禁军兵大爷们服气,尤其是压不住军中势大的旧勋贵。
为了帮耿,段两人掌权,赵宗全只能尽量的削减军中旧勋贵的权利,大力提拔没有根基背景的普通武将。
袁文绍和盛长梧,两个的命又不错,一个勋贵不带着玩的勋贵子弟,一个只有做武官的老丈人的可以依靠。
都属于没多少背景,没有势力,没有上过战场,本难以升迁的情况。
但是两个人因为家世背景清白,搭着这股顺风车,被赵宗全给提了一级。
太后这段时间,就又忙碌了起来,不是召见齐衡一伙。
就是约着勋贵的家眷在后宫里面摆宴。
已经开始做起了准备,开始游说朝臣支持自己。
表面上都是说,太后游说这些人,是为了给先舒王上什么尊号的礼仪之争。
但是往深处想一下,太后的目的明显没这么简单。
显然是更想通过这件事,把这些人拉上自己的战车。
总体上来说,太后这段时间,肯定不白忙活。
皇考之争赵宗全的反对者,也没有比去年的时候,少上太多。
近一年的时间,赵宗全和韩章,当然是拉拢了一些人。
总有一些人,不会考虑全局,士大夫集团的集体利益,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
被赵宗全,韩章的糖衣炮弹,升官发财的眼前利益给吸引。
但是这批人,还是只占原本反对者的一小部分。
大周的这一批文人本身的道德就不低是一方面。
另一个支持赵宗全,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大了一点。
毕竟都是读书人,水平高低可能不一,但是经过科举的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学古通今。
这种支持皇帝违法礼制,让皇权临驾于礼法之上。
从此之后,让皇权不受士大夫制约的事情。
肯定要被所有文人谨记,记载在史书之中。
这些人的名字,肯定要被永远的记载入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大周后世遇上昏君,因为皇权不受制约,肆意妄为,导致民不聊生,耗近国家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