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皇帝退居内宫,垂拱而治,把朝堂交给了文臣。
其实这已经是文臣心目中,皇帝和士大夫共治的最理想状态。
那几年朝堂之上,只是维稳,没有做出什么政绩。
也不能怪皇帝不作为,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百官之首韩章。
只想着皇帝早点立下储君,自己以宰相身份带头劝谏皇帝立下储君。
在继承者面前得一个拥立之功,不想做太多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一个改革派的韩章。
在以改革派的身份,讨好当初的改革派高官,获得了赞赏,登上了高位之后。
已经达成了自己的所有目的,完全没有想过,真的去实施改革,清除朝堂的弊病,改变大周积弱的想法。
有的人要登上宰相的位置,是为了做更多事,实现自己的抱负。
有的人要登临宰辅之位,完全就只是因为这个位置位极人臣,奔着这份显赫去的。
群臣怀念,感恩仁宗的情况下,就算是赵宗全不在意。群臣依然是为仁宗尽心尽力的操持着仁宗的大祥之礼。
赵宗全这段时间,表面上表现的也算是安分。
没有在朝堂之大动什么干戈,颁布什么新的政令,国家大事,哪漏补哪,哪里出了案子就查哪里,哪里有灾赈哪里,哪里有匪缴哪里。
背后还是默默的重新在禁军中,搞人事调整。
还是在想办法巩固自己手中的军权。
沈从兴这个毫无军方根基,毫无战功的国舅,对禁军的掌控力还是要比顾廷烨这个勋贵二代,差上很远。
大周的军队就这风气,士兵能服气一个毫无战功的勋贵二代带领。
但是不会服气一个同样情况的皇亲。
这都是勋贵的长辈,在军中耕耘了几代,给后辈留下的余荫。
和文官给后辈留下无数的门生故吏,有无数的人情,是一个道理。
所以沈从兴把握不住太多的权利。
而且因为桓王已经十八,人人都说,桓王形容不凡,好学守礼,能文能武,有勇有谋,胸念国家,心系百姓,年纪尚轻,就初露一副盛世明君之相。
对于赵宗全的帝位,已经有了足够的威胁。
毕竟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上一辈不行了之后,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辈身上。
赵宗全这个皇帝,眼看着就是废了,不说是昏庸,但是跟明君也沾不上什么边。
许多人就已经把希望放在了下一代身上。
桓王肉眼可见的,比赵宗全各方面都适合做帝王。
而且年纪也不大,还有一定的可塑性,有进化的更完美的可能。
不像赵宗全三十多岁,才突然捡便宜被立为了太子,不久之后,就直接上位。
没有接受过帝王之道的教育,三观,性格,处事,早以形成,很难改变。
在赵宗全已经坐稳,坐了两年皇位的情况下。
群臣就算不满意赵宗全,也没想废掉赵宗全的帝位。
只能动口不能动手的文臣,真没这个胆魄和能力。
这些不支持赵宗全的文臣,很大一部分都支持桓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