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刺激、刺激、基线
开篇语:
单向表达不要分析真伪,没有刺激源、没有基线的分析,都是耍流氓!
单向表达不辨真伪
原来砸窗户的是路边的停车管理员。
戴猛吐了下舌头,朝着外面打了OK的手势,连忙站起身来,叫上华生一道向外走。
华生也才反应过来,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表,发现他们早已超过了10分钟,不知不觉地互相吐槽了个把小时。
停车管理员并没有走远,不时地拿眼睛瞟着这两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戴猛这样的大叔还会吐舌头,这让华生感到很意外。吐舌头通常出现在两种情况下:没做什么但是得到好处,或者做错了事没受惩罚。显然,戴猛是认为在和停车管理员的关系中,他做错了事但没有挨骂,占了这点小便宜,有一点小愧疚。不过华生想的是:“这么大岁数了还卖萌,合适吗?”
戴猛却朝着停车管理员大叔点头,打开车门,请华生上车,说道:“之前我们看广告、讨论总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规范,那就是单向表达绝不进行推导分析。如果要分析,那些表情和动作必须是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表现。因为,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人的情绪也是由各种各样的刺激源引发产生的。所以,想通过表情分析别人的想法,必须先进行有计划、有意图、有目标的刺激。所以,我觉得叫‘微表情’不严谨,应该把它叫作‘应激微反应’。”
华生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眼睛的眨动明显加快了。他问道:“您不把这研究称为‘微表情’,而是叫作‘应激微反应’,也是对应英文的‘micro-expression’吗?”
眼睛眨动加快,是大脑在努力思考的表现,通常说明跟得很吃力。
戴猛启动引擎,应道:“对,还是这个词。老百姓和一些研究人员管它叫微表情,老百姓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字幕组给翻译成‘微表情’了。只有‘facial-expression’才能翻译成表情。没有这个前缀,‘expression’有很多其他的意思,包含所有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语言里面,就是把表情习惯性地认为是面部表情。所以,‘micro-expression’不能仅仅翻译成微表情,还应该包括其他微小的表达。既然刺激源是必要前提,那么之后的应激表现就顺理成章的可以称为反应。”
华生点头表示认同,眨眼的频率也恢复到常态。戴猛的确考虑得更周全、更严谨,也更符合中文的习惯。他默默念叨:“先做刺激,再看反应,应激微反应。”突然,他猛地抬头问道:“那您怎么做有效刺激源呢?跟学院派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吗?人对同一个刺激反应都会一样吗?”
就在这时,停车管理员正脸色阴沉地朝着他们走过来。
戴猛轻轻在华生耳边说了一句:“给你看看刺激源的作用。”
行云流水的刺激源
戴猛故意没有落下车窗。
管理员走上来,很不开心的样子,眉毛皱得很低,眼睛里有怨气。
就在管理员再也按捺不住,举起手指准备敲打车窗并理论的时候,戴猛放下车窗,并递出一张20元的人民币。
管理员的脸上马上就恢复了平静,眉毛归位,眼睛松弛,嘴巴也变成了正常的样子。整个过程,不到半秒钟的时间。这个迅速的变化,让华生在心里首次强化了“刺激—反应”这对有趣的组合。
戴猛接着说了一句:“大哥,不好意思啊,聊天太投入,忘记时间了。发票我就不要了。”
如果不需要发票的话,意味着刚刚收到的所有钱都可以进入管理员自己的口袋,无须向任何人汇报,也没有办法监察核对。戴猛这么说无异于把这些钱直接给了对方。
所以,这句话如同春风吹皱一池碧水,管理员刻板的脸上立刻呈现了高兴的笑容,眼睛眯眯的,嘴角上扬,居然还露出了牙齿。他一边捏着钱装进口袋,一边挥手示意车辆可以离开。
车启动后,戴猛提示华生看后视镜。华生发现管理员大叔已经面无表情了,仿佛刚才的笑容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这一系列的“刺激—反应”模式,是戴猛完成给华生看的。
精妙的分析
戴猛说:“我去取个东西。”
当戴猛的车赶到北安桥下停车场的时候,一辆凌志早已等在那里,打着双闪灯。戴猛示意华生不用下车,自己迎上前去。前面的车里走下一个人,先和戴猛握手,就在同时,他略微侧头,目光越过戴猛的肩,朝副驾驶位置上的华生看了一眼。华生在那一刻恰好迎上了那人的目光,当他看到对方脸上涌现出的笑容时,不由得有点窘迫,因为他觉得那笑容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