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蝴蝶梦涂沐免费阅读 > 四我爱我家(第4页)

四我爱我家(第4页)

(向温爷爷敬礼)

伯兄

“伯兄”是夫的哥哥。在此之前,我很少叫过他。也难怪,伯兄及夫的两位姐姐长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团聚一下。算起来,我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恐怕不足一个月。

第一次见到伯兄是在五年前,我与夫准备结婚时。因为公婆年岁已高,家在僻远的山沟,我们的婚事只有伯兄专门从温州赶回来张罗。伯兄比夫长两岁,个头不高,很瘦,给人一单薄的感觉,远看似一个正长个儿的高中生。近看,脸上也不见那种沧桑,一笑,便有点《天下无贼》里憨小子傻根的味道了。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伯兄的穿着,一套崭新却一眼能看出的那种廉价西服,袖口上的标签也没舍得撕下来。一条轻飘飘的银白色领带,配一双坚硬贼亮的皮鞋。

我怎么看都觉得有点滑稽,感觉他的头发若是再吹一下,也像个“新郎倌”了。于是便捂嘴偷笑。夫说:你不知哥见你有多重视。

这倒是实话。想当初,夫兄妹四人,就他一个人最小,又是读书出来的“公家人”,在他们家族中,堪称手心里的宝。这次,老大不小的他能讨一个他们眼中城里的娇小姐回家,也算得上“光宗耀祖”的一件大事了。

最终,我们的婚事按夫家那里的习俗办得顺顺利利,热热闹闹。虽是土砖瓦房,却也张灯结彩,粉刷一新。不知道伯兄一个人跳进跳出,出了多少力,只记得当时他询问我结婚典礼程序怎么写。我随口说了一句,农历本上有。他竟然老老实实抄了十二条,一条也没省,可把婚礼主持人念叨半天。

通常,每年我们回去过年时,伯兄已经携妻带子先回一步。该做的事也都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劈柴,挑水,打鱼,打糍耙……甚至家里来了客人治鱼,洗腊肉,样样少不了他。每年大年初一出门拜年,也是伯兄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着沉重的装罐头食品的大袋子上山。我有时看不过去,便要夫去接过来,却不料伯兄怎么也不肯放下来。象打糍粑,我把夫赶过来,一个还没打完,就被他连搡带推地赶了回来:你一边儿坐着去。

在伯兄眼里,夫是不应该做这些事情的。我不屑一顾,直到有一次,跟伯兄谈起他家的祖坟,他说起一位祖奶奶的坟,说是管着大用呢。我问:见着什么没?伯兄便一脸自豪:我弟弟呗!

天啊,伯兄指的是夫。

我当时便大笑起来。继而又生出一些感动,是的,在伯兄眼中,弟弟虽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官职,却一直是他的骄傲。

也许,在外人眼里,一大家子人该沾我们在外面工作的弟妹的光了。却不知,各人有各人的难处,我们白手起家,生活也不是很容易,能做的也是力所能及的尽一份孝道。公婆在家的些许开支多是伯兄夫妇在外面打工支撑,那可都是辛辛苦苦的血汗钱。

好在他们兄弟团结,彼此也不计较什么。当我渐渐与他们熟悉,融入进来,有时看着伯兄的样子,便常常生出一些感慨。现在想起来,五年前见到伯兄的那一套装扮原来是他穿得最好的一回。这几年过年,我都没见他再买过一件新衣。他一直留着夫给他的一套旧西装作外出的派头,若要出门,还会打上一条领带,将他那脏兮兮的衬衣领给遮起来。末了,还会冲进屋,抓起他的手机别在腰上,笑着说:我也膻膻。

我说:哥,嫂,打工要悠着点,别太累着了!

再回头看夫,正翻着一本伯兄送给他的书。我一看,是一本1992年出版的《领导科学纲要》,定价:9元。书的内容是早过了时的,可是我知道,这份情义无价,这份心意,永不过时。

给母亲的心声

真的很庆幸,当我提笔想要为您写一篇文字时,您还十分健康地活在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我永远也不想面对的悲哀。感激上苍,此时此刻,我还做着您幸福的女儿。

您已经不再年轻了,因为突然停歇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十几年前,您就开始发胖。您从来没用过化妆品,可岁月的风霜竟然不曾在您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当然,无法掩饰的是,鬓前的白发挤掉了青丝,您已经是一个可爱小女孩和一个顽皮小男孩的奶奶和外婆了。可是,在我看来,您还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温婉的女人。

永远也无法忘记,二十八个年华,您陪我走过的生命历程。那年那月,我们住在老家农村。您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我是您最小的“断肠儿”。哥哥姐姐都被在外工作的父亲带到城关镇上读书。因此,在那青山绿水的童年记忆里,我所有的欢乐幸福,没有一样能少得了您。

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人带,做什么事您都得将我带在身边。常常,天没亮,您就将我穿起来,一手牵着我,一手扶着扁担,徒步走到八里之外的城里挑“浑浆”。回家的路上,“浑浆”在大木桶里几片树叶掩盖下**啊**,而小小的我一手捏着一根冷油条一手拉着您的手,一边走路一边还打着瞌睡。

秋天,您将我放在装红薯的箩筐里坐着,挑着我走过大河去王道山上挖红薯,那被太阳晒得温热的河水穿透箩筐漫进来,我坐在箩筐里兴奋地用双手拍打嬉戏,溅了您一身的水,也溅开了您一脸的欢欣。

后来,我上学了。六岁的时候,就从学前班升到一年级。可是,老师看着我小小的个头,以年龄不够为理由,将我拒之门外。我哭着跑回家,您正在大门外淘洗麦子。听了我的哭诉,二话不说,丢下淘洗的麦子,背起我拔腿就往学校跑。我不知孱弱的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更不知一向胆小的您哪来的勇气,您将我端端正正地放在第一排的座位上,直视老师:她能行的,我的女儿能行的!

每天放学回来,您总是给我炒一碗油盐饭留在锅里,那时,我们没有零食吃,一碗猪油炒饭也是奢侈。为此,父亲有次曾大发雷霆,一巴掌摔在我头上,您去护我,父亲又将一只凳子摔在您的腿上,我哭,我以为您也会哭,可您没有。以后的每天,我放学回来依然有一碗油盐饭。

您不仅对我好,对爷爷好,对塆里所有的人都好。甚至,对外来讨米的人,也不例外。我受您感染,有一次,您生病卧床休息,我独自坐在大门口,家里来了一位讨米的中年人,我赶紧学着您的样子,将他带到米缸前。可那人欺侮我“一人在家”,竟然叫我去拿大碗,我兴冲冲拿来大碗,足足给他铲了大半袋子。

您躺在**听得一清二楚,心知那人不是一个真正讨米的。后来,为这事,一屋人笑得前弯后仰,唯有您,温柔的目光将我注视,仿佛是对我说:孩子,您没错,您只是心太善,不谙世道而已。

我在您的关爱下幸福地成长,却一点也没滋生娇气。相反,我不怕蛇,不怕虫,上得去竹子,捉得住小河里的“海子”。大家都对我摇头,说我不象女孩子,就连哥哥,都唤我为“黑妹”,只有您,总是对我笑眯眯。

可是,黑色的1988年,我们遭遇天大的不幸。大我七岁的姐姐,竟然受恶人之害,倔犟自尊的丫头,独自将生命放弃……

我眼睁睁地看着您,飞快地在一夕之间老去。披散的头发掩盖不了您的悲戚,我怯怯地跟在您身后,看着您大颗大颗的泪水滚落到小河里。日子总得过下去。自那以后,您更是将我含在嘴里,就连从来不抱我的父亲,也动不动将我搂在怀里。

姐姐去后的第二年暑假,父亲去北京学习,执意将我带去。我的兴奋只不过维持到了火车上,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您啊。千里之外,整整一个月,还没开始,我就后悔至极。可那时是打不倒电话的,父亲给我买来信纸,我给您写信,诉说对您的思念。可是,整整二十多天,望穿“铁道”不见您的回音。直到临要回来的头一天,才收到一封跨越千山万水姗姗来迟的信。

是您的,是您写的!天知道那封信是怎么样辗转才到您的手里,就连信封也是您翻过面来填写的,母亲啊,您只读了四年级,您写的什么字我已是一个也不记得,只记得十一岁的黑皮丫头在那年的北京,在那个即将回乡的日子里哭得一塌糊涂,满脸满脸都是喜悦的泪滴。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念我的作文。我记得,我的第一篇张贴在学校走廊上的文章便是写您的。老师感于我对您的思念,也为了能让我更好地安心学习,将那篇文章送到了父亲手里。那个时候,爷爷已经去世,父亲终于决定,将您接到我们一起。

父亲将您安排在乡里的粮站上班,每月得一点少少的工资。突然不再做体力劳动,您迅速发胖,年过四十的您,还得拿起笔学写字,为了适应工作,深夜里,您还低着头一遍一遍学习珠算。幸福的是,我又生活在您无微不至的关爱里。

我爱吃土豆,您就在乡政府外租了一块地,种了一整片土豆。我爱吃饺子,没有钱买肉,光用嫩嫩的韭菜您也能把饺子做得美味可口。在那种环境里,您本是受人尊敬的“官夫人”,可是,您身上没有一点太太脾气。您将一个农村妇女勤劳纯朴善良的本性带到了乡政府的大院子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