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她们来到了水池边。站在岸边仿佛能嗅到那池碧水的冰凉。整个世界仿佛停止了呼吸。
雪儿的双手突然变得异常有力。那是一个十三岁依恋父亲的女孩对世事的不理解,对彬彬母亲的仇恨,她一把将彬彬的衣领扯着,他的双脚就离了地。雪儿感觉,自己象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者,她的手中提着父亲从山上捉回来的野兔子,他的一双小脚在空中乱弹……只要再向前两步,再一松手,一松手,那个坏女人也会不好过了!
雪儿正想实行这个几乎无法遏制的行动,却听见彬彬甜甜的声音响起来,一如往昔,直入耳膜——嘻嘻,姐姐,你是教我练武功吗?
雪儿呆住了,是的,彬彬在看着她,在黑暗中看着她,他的目光,天空般湛蓝,泉水般透明,亲生弟弟一般动人……象是黑夜中的闪电,一下子击中了雪儿的灵魂。
雪儿的手开始颤抖,颤抖,失去了力气。
泪水在黑暗中汹涌……
终于,她放下彬彬,紧紧地搂住了他。
第二天,雪儿的父亲就回来了,完全是一件工作上的纠纷。自此以后,他一直快乐地工作生活,直到现在,还活在人世。
二十六年后,彬彬携女友从北京回乡举行婚礼,闻讯赶去的雪儿,再一次和彬彬深情相拥。她轻轻的对彬彬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吗,二十六年前,你的一句话,救了我们俩个人。
彬彬吃惊地望着雪儿。雪儿笑着说:是的,一念之间,改变了我的一生。
一起来吧
草长莺飞,桃红柳绿。
2006年的《罗田民间文艺》,这朵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一朵艺苑奇葩,又在春风中绽放了。
记得,那日回老家,一个人,春水池边,扬歌望柳。想起了头晚一农妇打的谜语。她说:“远看一张纸,近看纸一张,刮风皮打折,落雨一身疮”,望着眼前的悠悠碧水,想象着它迎风接雨的样子,不禁兀自笑了起来。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百鸟歌唱,流水潺潺,绿色**漾,家乡的热土也欣喜地迎来了新农村建设的春天。
走进乡村的春天,有父老乡亲的勤劳智慧,我们面前展现的必将是五彩缤纷的天空,美如画卷的家园。我们不能忘记,罗田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忍放弃,广袤故土里的乡音乡容、乡人乡物、乡土乡情,熔铸成经久不衰的乡土文化;我们不愿放任,60万罗田人民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的许许多多生动活泼、诙谐有趣、富于哲理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我们面前消失。因此,克服困难,再接再厉,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搜集、整理、抢救罗田民间文化遗产,以此来激励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是民协以及所有关注民间文艺的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在这个春天,看到一株腊梅时会感叹惊异,那些瘦削苍劲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娇弱的小花,何以能吐出如此淡雅芬芳的清香?如果您带着品梅的心情,在清闲的午后,在落日的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的书卷,看亲情如灯,在悄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品故事传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无常生活中保留一颗平常心;读笑话连篇,在捧腹欢笑中舒展我们一天的劳累与紧张……你就会体味到民间文艺的魅力。走进民间,走进现实,走进心灵,不经意中,这些美丽的方块字,平凡事中饱含的深情,就会如岁月般在我们的脑海中缓缓流过,就会滋润着你或许疲惫或许寂寞或许浮躁的心情。
也许,我们需要的就是行动。期待着您的亲近和参与,愿与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此文乃应《罗田民间文艺》之约而写的卷首语)
永远有多远
我的朋友兰儿,在凤城茶馆的提问游戏里留下一句很特别的话:永远到底有多远?
正遇上我在“楼下”。于是,回了一个贴——
永远到底有多远呢?人生的“永远”无非是出现在三种感情之中。
当“永远”出现在亲情中的时候:
孩子出世了,父母满心欢喜地抱在怀中:孩子,我们会永远爱你!
孩子生病了,父母满心焦急守在床头:孩子,我们永远在你身边!
孩子上学了,父母满怀期望送到校门口:孩子,我们永远支持你!
孩子远走了:父母眼含热泪:孩子,我们永远等你!
终于,孩子长大了,成人了,会对父母说: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会永远爱你,感激你,孝敬你!
而即使你很成功地荣归故里,《常回家看看》把这份“永远”诠释得最为朴实: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只图个平平安安……
当“永远”出现在友情中的时候: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见过了多少这样的“结义”?或许,你们从小在一起长大,他受欺侮的时候你站出来帮他,他对你说:哥们,我们永远是兄弟!
有可能,你们因为同学同事或是他乡偶遇而一见如故,知心话儿掏不尽,他对你说:兄弟,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嫡亲的兄弟姐妹都可能反目成仇,别说是世人了。有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兄弟,也会如网友天堂之鹰在《不做你的兄弟》中说的:
在你身后拔出阴森森的尖刀
露出你早已熟悉的微笑
毫无顾忌
刺向你一刀又一刀
友情中,没有绝对的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