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尽量选择天然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而不是精细加工的米面类食物。
因为天然食物除了含有糖类以外,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含量也很高,属于复合型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而精细加工的食物不仅损失了这些营养成分,还更容易被吸收,升糖指数更高。
从表20中大家可以看到,同样是100克食物,米面类的食物都在高GI区域,而那些根茎类多在中GI区域,水果类在低GI区域。
第二,除了注意这些GI值和食物交换份以外,还要注意的是食物的加工程度。
例如,土豆本身是很好的主食,里面含淀粉17。2%,如果蒸土豆,GI值是62;如果做成土豆泥,则GI值是73。由此可见,加工得越多,升血糖指数越高。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吃精细加工的食品,比如,蛋糕、面包等。很多患者喜欢熬红薯粥、南瓜粥,这是犯了精细加工的错误。
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多选择粗粮、全谷物、根茎类,还可以用水果来代替传统的主食。
脂肪一天应该摄入92克,其中一半由肉蛋奶提供。肉蛋奶中有多少脂肪不好直接计算,不同动物的肉类脂肪含量不同,同一种动物的不同部位脂肪也不同,我很赞成吃些肥肉,比如,红烧肉、排骨、鱼类、炒猪肝等,对于这些动物脂肪要采取欢迎的态度,动物脂肪与食物一起进入胃中,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餐后血糖;植物油占总油脂的一半,总量为46克,可以让患者每天吃30克坚果和30克植物油(菜籽油或者橄榄油)。
糖尿病患者的蔬菜摄入量和一般人群要求差不多,每天不少于500克,深色蔬菜要占50%以上,换着花样吃就可以了。
由于这个患者还在上班,白天加餐不方便,睡前应该加餐一次。
我把这些计划以一张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大家理解(表22)。
表22 某糖尿病患者饮食方案
这个饮食方案只是针对这个患者,是在已经确认身高、体重、运动量、诊断结果,没有任何并发症,没有吃降糖药,做了详细的饮食调查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果前提条件变了,后面制定的营养方案都要有所变化,所以,大家不要照搬照套,学会思路和方法就好。
控制血糖也是一场心理战
有一位男性患者,65岁,确诊糖尿病10年了。有一天,他到我这儿来看病。
因为他不太想吃药,就自作主张减药或者停药。可是每次减药、停药后,血糖值就升高了。他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希望能从我这里找到解决办法。
我对他说:“把饮食控制好,血糖就平稳了,这样药物就可以少吃一点。”
他说:“我控制饮食了。”说这句话时,我看见他双眼含泪。
我有一点惊奇,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难过啊?”
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可穷了,什么好的都吃不上,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又不让吃,所以我控制饮食的时候,就觉得心里特别难受。”
我说:“其实你绝大部分食物都可以吃,只是有些食物你要控制一下数量,比如米饭、馒头,还有一些食物要尽量少吃,比如,别喝粥,少吃蛋糕、面包。”
我刚说到这儿,他眼睛一下瞪得老大,说:“我最爱喝粥了,而且特爱吃蛋糕,小的时候可想吃蛋糕了,但是买不起,现在有钱了,又不让我吃,我真是很难过。”
我说:“那别喝粥行吗?”
他说:“我能一个星期喝一次吗?我觉得粥特别好喝。”
他说话时的样子,让人看了都心酸。
这类患者很难控制血糖,因为他在控制饮食的时候会带着许多情绪,比如,儿时家里穷,吃不起,现在不让放开吃,感到很委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缺陷弥补心理,以前得不到,造成了缺失,一旦能得到了,即便已经足够了,仍然要拼命去填补。这类患者如果不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仅仅靠宣传教育,很难控制好血糖。
我开导他说:“你现在饮食控制不好是心理问题在作怪,你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想小时候的委屈,通过多吃来获得心理满足。再说,你小时候生活在饥饿中,你的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的调节能力比较有限,你没有那么好的胰岛素储备,对糖的耐受力低,如果现在你和别人的吃法一样,你的血糖肯定会升高。”
“那我该怎么办呢?好吃的食物就不能吃了吗?”患者很认真地听我说完,还是十分不舍。
“不是不让你吃,而是让你千万别吃多了。粥、蛋糕这些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可以吃一口、两口,满足一下心理需求,一次别多吃,吃多了,血糖肯定会上去。要做到少吃多餐,食物多样化。喜欢吃某种食物就贪吃是绝对不可取的,别说你是糖尿病患者,就是健康人这样做也不好。”
后来他还是改变了很多,整体健康状态比以前进步不少。
我在临**经常遇到有类似问题的患者,我的体会是在帮他们调理血糖时,还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患者有类似的心理问题,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去解决。心里的某些坎儿过不去,营养方案制定得再好,也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