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叩诊锤敲一敲她的腱反射,发现腱反射消失,可以定性了:“是周围神经炎,不是脑血栓的前兆。”
除了脑血栓,周围神经炎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症状为四肢远端有麻木感,严重时会影响运动能力,最常见的有力证据是查体时腱反射消失。而脑血栓引发的麻木大多是半身麻木,多伴有半身肢体瘫痪。
周围神经炎的发生和人体缺乏维生素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也就是说,这位患者身上的维生素摄入明显不足。
我赶紧问她:“您平时是怎么吃饭的?”
患者回答:“早上一碗粥加一个鸡蛋,中午二两米饭加一盘豆腐,晚上半个馒头加一些蔬菜和汤。”
显然,精米精面吃得太多,米面属于精细粮食,是高升糖指数的食物,而且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我再问:“一天吃多少蔬菜?吃什么?”
患者说:“我可喜欢吃菜了,黄瓜、萝卜、土豆、南瓜、西红柿,我常吃,每天能吃半斤。”
这里面有好几种食物都含碳水化合物,比如,土豆、南瓜。虽然她说她很喜欢吃蔬菜,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正常人需要的水平,而具体到糖尿病患者,每天最好吃500克蔬菜,也就是1斤。
我再问:“您爱吃咸菜吗?”
“爱吃呀,咸菜配米粥吃起来非常舒服。”
大家看出来没有,这个患者的食谱上食材种类非常少,而且把咸菜、土豆、南瓜与蔬菜相提并论,长此以往,自然会造成体内维生素的不足和碳水化合物的增多。
少吃多餐
最近,一个因为失眠和记忆力下降的患者来找我看病。她是个64岁的知识分子,有高血压6年了,两年前发现空腹血糖6。7毫摩尔升,她很紧张,决定好好控制饮食,很多食物不敢吃,比如脂肪,不管是植物脂肪还是动物脂肪都不敢沾,见到含胆固醇的食物都严格控制,每次吃饭只吃一点点。这样一来,虽然她的血糖正常了,但是整体健康状态越来越差,后来又添了慢性支气管炎、胆结石等病,同时,睡眠质量变得很差,记忆力也明显下降。
这个患者的错误,是对于“少吃”这个词的理解有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一天需要输出的能量把一天需要的食物总量计算出来,然后分成多次完成摄入。采用每一餐数量少但多餐的方法,稳定血糖,防止饥饿。
我建议这类患者一般吃4餐。如果条件允许,一天吃6餐,把一天需要的所有营养目标均分到6餐当中去。
后来这个患者按照我给的营养处方去做,整体状态恢复得很好。
混合食物降低升糖指数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一顿饭里面的食物如何搭配非常重要,这会影响餐后血糖,单独吃米饭一定会比米饭+蔬菜+肉类容易升血糖,因此特别提倡吃混合餐,每一顿都要注意食物多样化。
不过在食物多样化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同一类的食物累加。
有一次一个患者给我发过来一张照片,是他自己吃的晚餐,里面有一根老玉米、两块白薯、一根山药,炒的菜里面还有土豆丝。这样吃,碳水化合物还是一次吃太多了。
讲真话,只要会配,不必忌口。比如,我有个朋友,50岁,胖胖的。有一天她含着眼泪对我说:“夏医生,我有糖尿病。我特别爱吃馒头,知道馒头的升糖指数很高,一般不敢吃,但是心里痒痒的。今天我实在忍不住吃了一个,太好吃了,但是,刚才我测了一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到了15。5毫摩尔升,这可怎么办?连馒头都不能吃,活着多没意思。”
我给她出了个主意:“馒头再好吃,也不能就吃这一样,你得把主食和菜、肉混着吃,这样会降低餐后血糖。你听我的,明天早晨你吃半个馒头,加上一个鸡蛋,再加上一两牛肉、半根黄瓜,两小时之后你再测一次血糖,看看怎么样。”
这位朋友一听可以吃馒头,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几天后她来找我,说:“你这方法真灵,我吃了馒头,餐后血糖值也没上去。”
所以说,搭配着吃,不见得要忌口。
控制食物分解速度
前面讲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和被消化吸收的过程时,大家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到了空肠才能吸收,只有吸收了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升血糖。如果我们把食物从口腔到空肠的消化过程控制了,升血糖的速度也就被控制了。
如何控制?
第一,细嚼慢咽,将吃饭的过程延长。
很多人吃饭像打仗一样,喜欢狼吞虎咽。这种人往往较胖,而且血糖容易升高。还有很多人爱用榨汁机把食物打碎了吃,我不太赞成这样做。食物的咀嚼过程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锻炼牙齿,另一方面可以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还能享受食物的味道。
第二,先吃不好消化的食物,最后吃碳水化合物。
有一次,我去美国旅游,同行的一个中年男性有糖尿病,我发现他吃饭特别快。美国人吃饭都是分餐制,一人一份,而且一份的量特别大。这位先生只要了一份鸡蛋炒米饭,也就是说这顿饭他只吃这一种,不吃别的饭菜。他拿着勺子准备大口吞咽,我赶紧制止了他,告诉他一个减慢进餐速度的方法。